多倍体为什么结实率低
在湖北武汉的一个多倍体水稻育种基地里,一位老人正在辛勤耕耘。
他皮肤黝黑,神情专注,似乎与水稻融为一体。虽然已年过花甲,但他的精力旺盛,生活节奏紧张而有序,过着田间、家庭和学术三点一线的生活。
这位老人名叫蔡得田,是湖北大学的知名教授,也是一位多倍体水稻育种科学家。他性格外向,善于表达,总能与人们愉快地交流。在校园中,他是一位深受学生喜爱的蔡老师。
他与水稻的缘分,始于他的出生和成长经历。因出生于土地时期,父母为他取名得田以表感恩。他亲历过三年自然灾害的饥饿,深知粮食的重要性。自1972年起,他的生命便与水稻育种事业紧密相连。从学医改学农学,见证第一代三系杂交稻的诞生,再到主持无融合水稻课题,他一直专注于多倍体水稻的育种研究。
作为高校的教授,蔡得田在教学和科研上均有所建树。他认为教学和科研并不矛盾,大学教师的职责不仅是教书育人,更重要的是持续学习和创新。他钟情于多倍体水稻的研究,灵感源于一次偶然的读到关于化石生物倍性进化的论文。
蔡得田在多倍体水稻研究方面已经取得显著的成果。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多倍体水稻仍然是一个陌生的概念。蔡得田认为这是因为源头创新的成果总是历经曲折磨难,但科学不会骗人,符合科学规律的东西最终会得到认可。多倍体水稻基于植物进化原理,具有植株发育高大粗壮、穗大粒大、米质优、抗逆性强、增产幅度大等优点。
除了在大学任职,蔡得田还是武汉多倍体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首席科学家。他认为科研与市场应该更好地结合,单纯的科研难以解决粮食短缺的实际性问题。他投身产业,与该公司合作,致力于多倍体水稻的推广应用,以期缓解粮食危机。
在全球背景下,多倍体水稻关乎战略。粮食产量的稳定和质量直接影响到的粮食安全。多倍体水稻具有大幅增产、适应性广、多抗病虫的优势,且粒大质优。与有本质区别的是,多倍体水稻不涉及生物安全性评价风险。等多位院士对多倍体水稻的结实率表示赞赏,并希望尽快选育出不同类型的多倍体常规品种和杂交组合。
蔡得田期望能给予多倍体水稻研发特别的重视和支持,组建,推动这一领域的快速发展。他认为多倍体水稻的成功标志是品种审定和大面积示范种植。在蔡得田看来,一个稻香飘溢的丰年应该是这样的:以多倍体水稻为代表的多倍体生物问世,推动全面绿色生态农产品模式的全面推开。这将是一场新的绿色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