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规定水泥的凝结时间
一、混凝土的初凝时间是如何确定的?
混凝土的初凝时间是指从水泥加水拌合起,至水泥浆开始失去塑性所需的时间。初凝时间对于施工非常重要,因为时间过短可能导致工作效率降低,过长则可能影响工程质量。初凝时间不宜过短,终凝时间不宜过长。
硅酸盐水泥的初凝时间不得早于45分钟,终凝时间不得迟于390分钟;普通水泥的初凝时间不得早于45分钟,终凝时间不得迟于标准规定的时间。如果混凝土初凝时间不符合要求,那么这批水泥将被视为不合格。
混凝土的初凝时间通常是根据水泥品种来决定的,没有统一的时间,但大致范围是在2-3小时之间。如果添加了早凝剂,初凝时间可以缩短到半小时;如果添加了缓凝剂,初凝时间则可以延长到5-10小时。
初凝时间的确定通常通过试验来决定,并且每家工厂的每一批水泥都需要进行试验。初凝时间是水泥加水拌和到水泥浆开始失去可塑性的时间;终凝时间是指水泥加水拌和到水泥浆完全失去可塑性并开始产生强度的时间。
为了保证水泥浆在工程施工中有足够的时间处于塑性状态,以便于操作使用,标准规定了水泥的最短初凝时间。为了使已形成工程结构形状的水泥浆尽早取得强度,以便能够承受荷载,标准也规定了水泥终凝时间不得迟于规定的时间。
二、混凝土不凝结的原因分析及检测方法
混凝土是建设工程中最大宗的材料之一。在混凝土生产中,由于各种原因时常会发生超缓凝的混凝土20小时甚至更长时间不凝固的现象。主要原因包括缓凝剂超出正常掺量范围(俗称超掺)和水泥与粉煤灰、矿渣粉等掺合料的错仓使用。这两种原因的混凝土不凝结后果是不一样的。
目前普遍使用葡萄糖酸钠作为缓凝剂的情况下,超掺导致的混凝土不凝结一般是短暂的。随着龄期的增长,混凝土一般都会凝结,但后期强度会略有下降。如果超掺量较大,强度下降会较为显著,会严重影响工程质量。而水泥错仓会导致混凝土配合比中没有水泥,混凝土不会凝结,严重地影响施工质量和造成经济损失。
针对工程现的混凝土长期不凝结问题,快速判断原因对于保证工期、工程质量以及减少经济损失意义重大。本文提出了一种可以快速判断混凝土不凝结原因的方法,该方法只需测试pH值和Na火焰光度计即可判断,仪器常规,方法简便,有利于工程各方快速找出原因,及时处理。
具体来说,首先对不凝结的混凝土取样并筛去粗骨料。然后配制三组参照样品进行对比试验。通过测试不同配比水泥净浆的pH值或Na浓度,可以初步判断是缓凝剂超掺还是水泥错仓。如果是缓凝剂超掺,可以通过检测混凝土配制溶液的Na元素火焰光度计法推测超掺倍数和预估凝结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