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清明节的来历


清明节,是每年公历的4月5日前后,2020年的清明节恰好在4月4日。这一天既是节气之一,也承载着丰富的传统文化,与纪念介子推的传说紧密相连。

一则古老的传说流传至今,在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在途中因饥饿困顿至极,随臣介子推割股为他煮汤,使他得以脱险。多年后,重耳成为晋文公并赏赐群臣,却唯独忘了介子推。介子推并不追求功名,默默地离开了人群,前往绵山隐居。晋文公得知后,深感羞愧,亲自前往请他出山,但介子推坚决不从。介子推背着老母死在了一棵柳树下,留下了“割肉奉君尽,但愿主公常清明”的感人诗句。为了纪念他,清明节便被定为寒食节后的那一天。

清明节有着丰富的习俗活动。除了禁火和扫墓外,人们还会踏青、插柳、荡秋千、蹴鞠、打马球等。这些活动既是为了寄托哀思,也是为了享受春天的气息,锻炼身体。在清明节这一天,民间还有许多禁忌,如忌使针、忌洗衣等。在门前洒一条灰线,则是为了阻止鬼魂进宅。

荡秋千是古时人们在清明节喜爱的活动之一。秋千历史悠久,最早叫千秋,后为避忌讳改为秋千。它不仅能让人们增进健康,还培养了人们的勇敢精神。

蹴鞠是一种用脚踢皮球的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用于训练武士。打马球也是古代清明节的戏乐之一。插柳则是为了纪念农事祖师神农氏或介子推而流传下来的习俗。

扫墓是清明节的重要习俗之一,人们在这一天会去祭拜祖先。烧包袱是寄托哀思的主要形式之一,它代表着孝属从阳世寄往“阴间”的邮包。

这些传统习俗体现了文化的丰富内涵和人们对于生活的热爱与尊重。它们在流传的过程中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和价值,成为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