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的部首是什么偏旁
黍字[shǔ]源于甲骨文,其字形初为象形,描绘了谷穗散开、下垂的形态。后续的文字演变中,为表示其黏性特质,加入了“水”部,成为了会意字。金文时期,其字形保持了从“禾”从“水”的结构。秦篆时期,字形上的“禾”部稍有变化,但未改变其基本形态。
说文解字的相关内容
在《說文解字·黍部》中,黍被描述为禾屬而黏者也。常在暑期种植,因此称其为黍。其字形从禾,雨省聲。
孔子曾言:“黍可爲酒,禾入水也。”表明了黍的用途和特性。
段玉裁的注释中,详细描述了黍与其他谷物的区别,如粟、稻、稷等,都有黏与不黏的分别。黍和稷属于黍科,其穗如散开的水稻,且黏性较强。
《夏小正》中提及的种植黍等作物的时节,强调了古时农耕文化的精髓。
《诗经》中的黍
在《诗经·小雅》中,多次提及黍及其他农作物,如黄鸟不要啄食我的黍苗。这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黍的重视和依赖。
《诗经·甫田》中提到黍稷稻粱,为农夫之庆,突显了黍在古代农业中的重要地位。
成语与典故
麦秀黍离的典故源于商朝后,箕子过故殷虚见禾黍而感伤的故事。周朝大夫见宗庙宫室尽为禾黍之地,也感慨周王室的倾覆,以此为之痛的感叹。
其他与黍相关的成语如“杀鸡为黍”,意指盛情款待宾客。
以“黍”为偏旁的字
以「黍」作为部首的字中,“香”字是从「黍」的会意字,表示的意味;“黎”、“黏”等字则是以「黍」作为意符的形声字,分别表多的含义和黏性的特性。
拓展知识:黍的度量衡基准
在古代,黍被用作度量衡的基准,如100粒黍的重量为一铢,而两铢合为一两。黍还用于容积的计量,如两龠合为一合,十合为一升。
黍作为古代重要的农作物之一,不仅具有食用和酿造的价值,更在文化、度量衡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