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的季节为什么这么火
蛇年的首场寒潮逐渐消散之际,气象台也取消了寒潮预警。许多经历的人依旧记忆犹新,特别是在北方的我们,深深感受到那股寒意刺骨。那么,什么是风寒效应呢?此次寒潮又为何带来了如此强烈的大风天气?关于气象学中的“倒春寒”,其又代表着怎样的气象现象呢?以下,我们将一起探索这些问题。
首先来解答第一个问题:风寒效应是何物?气象台的专家陈博宇解释道,风寒效应指的是风加速后,热量散失的现象。这种情况与风速、气温和湿度都有关系。当风速增大时,我们的热量散失速度也会随之加快,从而使得我们的体感温度降低。尤其是在气温较低的时候,风寒效应更为显著。湿度较高时,风寒效应会进一步放大,因为湿空气有更为明显的导热效应。无风的情况下,与衣物间会形成温暖的空气层,起到保温作用。但当风力强劲时,这层空气被吹走,冷空气直接接触皮肤,加速了热量的流失。
那么,此次寒潮为何带来如此强烈的大风天气呢?陈博宇介绍,虽然已经进入立春节气,但北方地区并未真正进入气象意义的春季,冷空气依旧活跃。而寒潮出现的时间,可以从每年的9月下旬延续到次年的5月。此次寒潮天气中,东北低压西侧的高空冷平流异常偏强,加上华北平原地区的冷暖空气交互作用,导致了此次大风的极端性。与极涡南压有关的现象也使得冷空气得以并南移。
再来说说“倒春寒”。这次寒潮天气的到来是否意味着“倒春寒”的到来呢?陈博宇表示,“倒春寒”在气象学上指的是春季出现的前期暖、后期冷的天气现象,其出现时气温明显低于正常年份同期气温。这次过程仍属于一次冬季的寒潮天气。至于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虽然北方冬小麦越冬不受影响,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降温对油菜抽薹有一定影响。气象部门会继续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及时发布预警信息,以保障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