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男子为什么留长发


谈论古人对长发的钟爱,许多人首先会联想到清朝的蓄发形式。但实际上,清朝时期的发型并不等同于真正意义上的长头发,更恰当的称呼应该是“留辫子”。在清朝之前,古人同样留有一头长发,只不过他们不会将头顶的头发剃掉。在古代,由于种种原因,洗头和日常耕作都不像今天这样方便。尤其在这样一个以农业立国的,农民们每天都要辛勤耕作,长发在日常劳作中无疑会带来诸多不便。那么,为何古人还要执意留着一头长发呢?这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深层原因呢?

儒家思想对古人的影响根深蒂固。《孝经》中提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在古人的观念里,头发乃至整个身体都是父母赐予的,不得随意损毁,剪发便是对父母的不敬,违背了道德。西汉的董仲舒进一步发扬了儒学,提出的“三纲五常”理论中,更是强调了子女对父母的绝对服从。在这样的思想熏陶下,无论改朝换代还是皇位更替,古人留长头发的传统始终受到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

剃发在古代也是一种刑罚。在春秋战国时期,“髡刑”便是将犯人的头发剃光的刑罚。水浒传中的宋江因犯脸上被刺字,再配合剃光头发,以达到警人的目的。从那时起,人们对剪发、剃光头便有着极度的鄙视之意。

至于满清时期,多尔衮率领的满清骑兵入关后要求百姓剃发留辫。尽管有“留发不留头”的严厉,仍有一些士人坚持不愿剃发,认为剃发是对祖先的不敬。对于古人而言,头发绝非简单的生理特征,而是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他们深信身体发肤都是父母赐予的,自己无权处置。留长发成为了一种传统习俗,在古代长久不衰。它更是一种文化精神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