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堰河为什么总笑
大堰河,一位旧社会农村妇女的代表,她的名字就是她出生村庄的名字。尽管生活困苦,她却被选为地主儿子的,借此养育自己的家。在旧社会的背景下,大堰河的形象典型地展现了农村妇女的坚韧和牺牲精神。
艾青的童年,便是在大堰河的照料下度过的。从1910年至1915年,大堰河就如同他的亲母一般,温暖而厚重的手掌总是将他抱在怀中。艾青在诗中深情回忆:“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那些日常的生活场景,如煮饭、洗衣、补衣、包扎伤口,都充满了母爱的温暖。
大堰河的生活并不容易。她从小做童养媳,丈夫早逝,独自一人抚养三个孩子。后来再婚,又生下两个孩子。她的生活似乎总是为了生计而奔波,但她从不言苦。她的劳作,无论是照顾家人、管理牲口,还是种田,都是为了养活五个孩子。这份重担,她默默承担。
艾青的父亲选择大堰河作为儿子的,看重的是她的健康、充足的和对孩子们的爱心。对于大堰河来说,选择做地主家儿子的保姆,也是为了让自己的孩子们有更好的生活。尽管曾为了养活孩子而选择溺死刚出生不久的女儿,但她从未放弃过任何一个孩子,她的爱无私而伟大。
大堰河的一生都在为家庭付出,她的梦想很简单,就是希望孩子们能够健康成长,成家立业。她在劳作中总是带着笑容,即使生活困苦、身体疲惫,她也从未抱怨。她在诗中描述的场景,如吃婚酒、坐在辉煌的堂上、被媳妇亲切地称为“婆婆”,都是她心中的期许。虽然生活苦难,但她始终相信一切都会变得更好。
大堰河的形象是苦难时代千万母亲的缩影。她们面对生活的苦难从不退缩,而是用一生的力量去守护家庭。她们在痛苦与劳累中坚守希望,用自己的乳汁哺育孩子,期盼他们成长。大堰河的一生虽然短暂,但她将自己的所有奉献给了她的梦、她的子女,毫无怨言。
尽管大堰河的生活充满了苦难和屈辱,但她从未放弃过希望。她用自己的爱和坚持为孩子们照亮前行的路。她的故事让我们感动,更让我们思考:在苦难面前,母爱可以有多么伟大和无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