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有感200
西北大学哲学院深藏雅韵 盖丽娅笔下的寻心之旅
近日,盖丽娅沉浸于对久违的山林记忆的回味之中。那些年,她未曾常往山区,也未曾常常于水边登高望远。而今,当她闭上双眼,儿时的记忆便如泉水般涌现。山林间清新的潮土气息、午后阳光斑驳投射的古树影子、瀑布的轰鸣与流水声,还有那童音的清脆与欢笑,都一一浮现在眼前。这份回忆并非带来纯粹的喜悦与激动,而是一种难以言表的情感。那种酸楚与苦涩,轻轻薄薄地萦绕在心头,让人感到一种莫名的伤感。这种情感推着她想要回程,但回程之路又让她感到疲惫与压抑。
她对“终南”“昆仑”“瀛洲”“蓬莱”这些名字情有独钟。或许是仙家之所的烟涛微茫,或许是隐士之居的尘埃远隔。这些名字常让她心生向往。她与终南山的缘分,始于王维的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段时日,她仿着行楷的流畅潇洒,反复书写着这句诗。如今回望那些潦草的字迹,她不禁感慨时光的流转。虽然字迹稚嫩,但每一笔都蕴她的心意。
后来,她在生命的道路上不断前行,逐渐发现对这句诗的喜爱愈发真挚。在山间漫步,不知不觉已到溪水尽头,此时不妨盘膝而坐,欣赏天上的云卷云舒。“行到水穷处”展现的是坦荡从容,“坐看云起时”则体现了一种空灵自在的心态。
一路攀登而上,沿着灰石板铺成的阶梯,穿过青树环绕的小道,她渐入佳境。虽山间清凉如水,但她仍是汗流浃背。疲乏至极,她不禁弯腰驼背,靠在栏杆上歇息。环顾四周,向上是望不到尽头的石路;向下是繁茂的植被和深邃的峡谷;向旁则是蒸腾的水汽和远山遥遥相对。此时她明白,这条路只能勇往直前。
她忽然想起王安石游山时的感悟:“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虽然此山非彼山,但道理相同。她继续前行,途中有几处山泉汇集成小池。虽然池水不甚洁净且不甚清澈但她心中却是几分认同于是来到了池边刻有“洗心”两字的石头旁一望心中仿佛有些领悟。“这是我们这个繁华时代最需要的吗?” 她不禁自问。在这个喧嚣浮躁的时代我们的心也随之紊乱起来而这份来自心底的宁静却如一汪清泉令人向往。
或许是近来诸多琐事使她前所未有地渴望清净她想起了佛教中的莲花即使出自淤泥却能保持洁净无暇的特质这不禁让她心生敬意。这正体现了佛教源自世俗而超越世俗的特质净化了求佛的本义与动机也叩问着现代人纷繁浮躁的内心与灵魂。
就如同一个人的朝圣之路她虽非信佛之人却也怀有庄穆虔敬之心而那禅房则隐于雾里云深处让人心生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