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其糟粕留其精华-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下一句


许多人或许并不了解何为“乡愿”。正如孔子所言:“乡愿,德之贼。”

那么,乡愿的特点究竟是什么呢?乡愿的特点即在于其不做任何实质性的价值判断,他们以“和稀泥”、“不得人”作为行动的最高准则。他们的话语听起来悦耳动听,却毫无实际价值。这种话语却意外地受到大众的追捧,一般人也难以察觉其真实面目。

子贡曾向其师孔子请教:“如果一乡之人皆喜欢他,这样的人如何评价?”孔子回应道:“不能仅凭此就认为他是好的。”这便体现了乡愿的特性——他们普遍不会引起人的反感,因为他们从不作出价值判断,始终以不冒犯他人为先,看似是好人,实则败坏了道德之风。

真正的仁者,既能欣赏他人,也能批评他人。仁者也会遭人讨厌或遭人喜欢。以孔子为例,现今喜欢孔子的人很多,讨厌孔子的人亦不乏其人。因为孔子作出了乡愿们不敢或不会做出的选择——进行价值判断。遵循孔子所倡导的价值观者自然会喜欢他,而那些不遵循的则会讨厌他。

近年来,关于传统文化的讨论在网络上日益频繁。我时常看到有人提出,对于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这种说法看似中立公正,甚至显得智慧。这恰恰是乡愿式的论调。这种论调不得任何人,没有任何价值判断,既不冒犯支持传统文化的人,也不得反对者。它看似公正,实则只是一句空洞无物的废话。

这种话语让人感到厌倦,因为它缺乏任何判断力。传统文化的精华或糟粕,最终仍需人去评判和取舍。若人们不深入研究传统文化,又怎能分清何为精华,何为糟粕?

学习传统文化的目的正是让人,区分精华与糟粕。不学习则难以分辨,更谈不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了。在这一过程中所展现的正是智慧的力量。

例如近现代以来,有人将“仁义道德”视为糟粕,至今仍有许多人持有这种观点。当人们谈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时,似乎已认为自己能够做到正确的取舍。真的如此吗?我认为未必。如果真的懂得取舍,又怎会有人仍认为“仁义道德”是糟粕呢?

这是因为乡愿们误解了智慧的体现——它并非天生就具备,而是需要通过学习来获得。没有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又怎能做出正确的价值取舍呢?“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句话其实颠倒了因果关系。

乡愿们擅长本末倒置、和稀泥、无价值判断,只会说些无意义的话。然而他们却自以为公正公平,其实他们的言论都是毫无意义的废话。

如今传统文化正面临严峻挑战,人们应通过学习传统文化来获得正确的取舍智慧。在这个关键时刻,我们应当大力倡导学习传统文化。

只有学习了,才能做出正确的取舍。若未学习,又谈何取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