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一句原文一句翻译


师道之论

自古以来,学人必尊师。师者,其职责在于传递知识、教授技能、解除疑惑。

人非生来便知一切,谁又能完全无惑呢?然而若疑惑而不求师,那疑惑便始终无法解开。

不论生于吾前还是吾后,只要其闻道早于吾,吾便可以其为师。年龄之大小,于求道而言,何足挂齿?无论尊卑长幼,只要有道,那有道之人便是吾之师。

唉!师道之不传已久!期望人人皆无惑,实非易事。

古之圣者,其智慧超群,尚且从师问学;而今人,与圣者相差甚远,却耻于向师学习。这便是圣者更圣,愚者更愚的原因吗?

对于子女的教育,人们会选择良师;而对于自身,却耻于求师,这真是令人费解!

那些教童子的老师,虽教授书本知识及句读,但并非我所说的传道解惑之人。对于句读的困惑若不能解决,有时跟从老师学,有时不跟从学,这样忽视大的原则而拘泥于小的细节,我实在认为他们并不明智。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他们并不以相互学习为耻;而士大夫之流,一说起老师、弟子之类的话题时,便聚众而讥笑。若问其原因,他们就说:“因为他们与自己的年龄相近,所掌握的道义也相似。如果地位低就足以感到羞愧,反之则近乎谄媚。”

唉!师道的衰落,已是显而易见。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在君子眼中似乎微不足道,但他们的智慧却往往超出今人。这种情况难道不奇怪吗?

圣人的老师并非一成不变。孔子曾以郯子、苌弘等为师。虽然他们的贤德不及孔子,但孔子曾说:三人同行,必有所师。弟子不必不如老师,老师也不必比弟子更贤能。这是因为每个人闻道有先后,技能和学术各有专攻。

李家的孩子李蟠,年仅十七岁,却喜好古文。他对六艺经传都通晓习得,不受时代限制而向我学习。我赞赏他能够遵循古道,因此作《师说》赠予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