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为什么不能吃宵夜
很多人夜深人静时喜欢来顿夜宵,特别是加班熬夜时,更是感觉不吃点宵夜就无法填补夜晚的空虚。对此有人会觉得,吃点夜宵无非是让肚子饱一点,也不至于对健康造成多大影响。背后的真相远非如此简单。长期坚持吃夜宵的人,身体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着微妙的变化。或许在半年之后,某些意想不到的疾病就会悄然降临。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疾病并不会直接告诉你它们与宵夜有关。等到你察觉到不对劲时,可能已经为时已晚。或许有人认为吃夜宵只是多摄入一些热量,最坏的结果无非是长点肉。身体的运作远比这要复杂。有自身的生物钟,夜晚是修复和排毒的黄金时段。此时肠胃在经过白天的繁忙工作后,本应进入休息状态。若此时再强行让它们工作,整个系统都将受到影响。
肠胃最直接受到影响的是肠道内的菌群平衡。这些菌群中既有有益的也有有害的。吃夜宵的习惯会更容易让有害菌占据优势地位。研究显示,晚上11点后进食的人,体内有害菌的比例比不吃宵夜的人高出30%以上。这些有害菌可能导致肠道炎症加剧,甚至影响肠道健康屏障。长此以往,可能引发肠易激综合征、慢性胃炎,甚至增加患肠癌的风险。
除了肠道菌群的问题外,更令人担忧的是吃夜宵与血管硬化之间的关系。很多人吃夜宵时偏爱油炸、烧烤、火锅等高脂食品。这些食品除了加重胃肠负担外,还可能导致血脂水平异常。一项研究发现,晚上11点后进食的人,血脂异常的概率比不吃宵夜的人高出42%,特别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坏胆固醇)的水平明显升高。长期如此,脂肪斑块可能堆积在血管,导致动脉硬化,进而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如果在持续吃宵夜半年之后,可能会出现动脉硬化的早期迹象,如头晕、四肢、记忆力下降等。若再加上熬夜、缺乏运动等因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将进一步飙升,严重时可能导致突发心梗或中风。
吃夜宵还会影响的激素水平,特别是胰岛素的。人的胰岛素在晚上处于较低水平,这时大量进食,尤其是高碳水、高糖的食物,会迫使胰岛素持续。长期如此,可能导致胰岛素抵抗的发生率增加。一项研究发现,长期吃宵夜的人,胰岛素抵抗的发生率比普通人高出60%以上。而胰岛素抵抗正是糖尿病的前兆。糖尿病的危害远超糖范围,可能涉及全身的血管、、肾脏甚至视力。
更为出人意料的是,长期吃夜宵还可能对大脑健康造成影响。吃完夜宵后可能觉得困倦,但这只是短暂的血糖升高引起的假性疲劳。长期夜间进食可能影响褪黑素的,导致睡眠质量下降。更关键的是,大脑的“垃圾清理”机制主要在深度睡眠时运行,清除代谢废物。长期睡眠质量差可能增加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风险。
有些人可能会想,如果选择健康的宵夜如水果、燕麦、酸奶会不会就安全了?其实并非如此,夜间进食本身就会影响生物钟,导致胰岛素紊乱、胃肠负担增加甚至睡眠质量下降。尤其是晚上吃水果,即使选择的是健康水果,但如果含有较高糖分,反而可能引发血糖波动,影响夜间代谢。
关键不在于吃什么,而在于夜间进食这个习惯本身对身体的影响。对于那些已经养成吃宵夜习惯的人,突然戒掉可能会对身体造成不适。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逐步适应,而不是一下子完全戒掉。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见解!文章仅供参考,如有需要请咨询专业医生或营养师的意见。同时推荐阅读:汪乐.基于膳食炎症指数的营养干预方案对老年住院患者营养状况、衰弱和饮食行为的影响(河北医, 2025-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