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猎龙为什么能吃暴龙
我们对于恐龙的认识,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古生物学家的不断探索与研究。由于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古生物学家们的研究历程中也存在着一些误判与误解。其中,窃蛋龙的遭遇尤为令人感慨。这个名字让人误以为是偷蛋的恶贼,但实际上,窃蛋龙是恐龙中的模范父母。
20世纪20年代,自然历史博物馆为了追寻人类进化的线索,组建了一支考察队深入亚洲中部,这段历史被人们称为中亚考察团。考察团的团长是享有“恐龙牛仔”美誉的安德鲁斯(Roy Chapman Andrews)。在他的带领下,队伍从北京出发,穿越了今天的河北省和内蒙古省,最终深入蒙古国的戈壁沙漠。
1923年夏天,考察团在蒙古国巴音扎达盆地发现了大量的恐龙化石和恐龙蛋化石。在一处恐龙巢穴中,人们发现了一具头骨碎裂的化石和周围的蛋化石。这些珍贵的化石被装箱运回。
著名古生物学家奥斯本经过研究认为,这具头骨破碎的化石属于一种兽脚类恐龙。他认为这只恐龙在偷蛋时被原角龙发现,并被原角龙踩碎了脑袋。奥斯本将这种偷蛋的恐龙命名为窃蛋龙。这个命名在之后的70年中都被沿用,即使事实并非如此。
1993年,古生物学家马克·罗维尔在蒙古进行研究时,发现了窃蛋龙的胚胎存在于原本被认为是原角龙的蛋化石中。原来这些蛋属于窃蛋龙而非原角龙。罗维尔的发现揭示了真相,原来那具窃蛋龙的化石是死在自己的巢穴之中,它可能是在保护自己的蛋时被入侵者所伤。
到了2001年,古生物学家又命名了另一种在蒙古发现的窃蛋龙类——葬火龙。其化石保持着趴在巢穴上孵蛋的姿势,进一步证明了窃蛋龙会保护自己的巢穴和蛋的推测。尽管我们知道窃蛋龙其实是负责任的父母,但由于生物命名法则的规定,其名字无法更改,它将继续带着这个名称被世人所知。
与其他大部分恐龙不同,窃蛋龙的尾巴很短。与之相比,其四肢长而健壮,后肢发达,用于行走和奔跑;前肢灵活,长有爪子,用于战斗或觅食等。尽管我们并没有直接证据表明窃蛋龙长有羽毛,但其亲戚们的羽毛证据暗示了窃蛋龙也可能长有羽毛。
生存于距今7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晚期的窃蛋龙,当时蒙古的陆地被大片的森林、湖泊和河流覆盖。与其同生的恐龙有可汗龙、葬火龙、伶盗龙、特暴龙等。窃蛋龙是一种杂食动物,其食谱包括植物和动物。
尽管被长期误解,但窃蛋龙是负责任的父母,它们为了保护巢穴不惜生命。这种伟大的母爱穿越千万年依然令人感动!
(参考资料)
(图片/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