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木剑为什么不能送人


在文化中,“桃”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寓意的符号。人们认为桃木可以驱邪避凶,桃枝能够消散晦气,桃花象征着坚定不移的友情和爱情,而桃园更是成为了“忠义”的代名词。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使得“世外桃源”成为千百万人心目中的理想之地。桃的果实也被赋予了“成仙得道”、“延年益寿”的寓意。

那么,为何桃子会被认为具有长寿的功效呢?这种观念是如何被国人接受并广泛流传的呢?

一、远古神话传说的影响

是世界上最早人工培育桃的,早在唐宋时期就已发展出成熟的桃树嫁接技术。在的远古神话中,有许多关于桃的记载,可以证明桃在当时已经是人们经常接触和食用的食物。

1、在《山海经》、《列子》中记载的“夸父逐日”神话,夸父死后手杖吸收神力演变为桃林,使得桃具有了神通的寓意。人们相信吃了桃就可以获得神力,这也象征着古人对长寿的渴望。

2、度朔山上的桃树,《黄帝书》中记载,神荼、郁垒两位神人在这颗桃树下监察万鬼,如果发现有鬼为祸人间就用桃木惩罚。鬼在文化中往往会害人性命,因此桃树可以驱邪辟邪,自然也就有了避免死亡、进而引申出长寿的寓意。

3、后羿的桃木棒,后羿曾为民除害,保护的日常生活和农业生产。为宗布神后,手持桃木棒管理天下的鬼魂。桃木棒的驱除鬼魂可以产生长寿的含义,又因为后羿保障了的日常生活和农业生产,使得与桃有关的事物也增加了促进生产、增加寿命的含义。

二、的发展

本土的和外部传入的佛教在国内推广与流传的过程中都结合并发展了许多本土意识,其中桃就是典型的例子。

1、中的桃,在许多的经典中都有关于桃的记载。如东晋葛洪的《汉武帝内传》中东方朔盗取西王母仙桃的故事,使桃成为了成仙的标志。《庄子》有桃枝可以驱邪的说法;《太平经》有吃桃可以增寿的记载等。

2、佛教中的桃,虽然最初的佛教经典及中并没有桃的出现,但在传播过程中吸收了这一文化标志。如南朝时的高僧广志及其弟子创作的《盘桃经》,以及两宋时的高僧和彦结合中的乐礼改良、发明的多种佛教法事乐器,都装饰了桃的形象。

三、民间故事和文学形象

庞杂的民间故事传说以及历代文学作品中,有大量与桃有关的故事流传,大多都是与修仙、长寿相联系。如民间流传的三月初三是王母娘娘的诞辰,摆蟠桃宴的故事,以及历代文学作品如《西游记》、《三国演义》、《封神演义》等中的关于桃的演绎。

四、桃本身的形象、属性及用价值

民间一直有“桃养人,杏伤人”的说法,历代医书中也大量记录了桃及桃树的治疗功效。桃子的营养价值高,确实具有补血和益气的功效。根据不同的记载,桃还具有活血、祛瘀、驱除寄生虫等功效,甚至可以治疗心、皮肤疮和美容。

桃在已有七千多年的历史,并将继续延续其历史。作为文化中特殊的文化标志,桃以其各种美好的寓意和象征被国人所喜爱。可以说,“仙果”、“寿桃”代表了人对于人生的终极追求。

参考文献:

1、《桃文化》

2、《中的特殊符号》

3、《修仙与长寿:国人的最高追求目标》

4、《本草纲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