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晨练的最佳时间
正确的晨练方式,是开启活力一天的钥匙,不仅能够提升睡眠质量,更有助于强身健体。晨练之中也蕴藏着不少的学问和注意事项。
一、晨练前的水分补充
清晨苏醒,身体相对缺水,血液的粘稠度也会随之上升。运动时呼吸加速、皮肤毛孔扩张及出汗会加重身体的脱水状况。若是不及时补充水分就进行锻炼,长期下来可能引发“上火”症状,如口干舌燥、咽喉肿痛等。起床后饮一杯清水,不仅有助于排除体内积累的毒素,还能起到“内洗涤”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清晨饮水不宜过多,150~200毫升的水量最为适宜。
二、避免空腹锻炼的智慧选择
空腹锻炼并不可取,因为它可能导致低血糖等问题。为了身体健康,晨练前应适量进食。建议吃到半饱状态,既不空腹也不饱腹,这样既能提供能量又不给肠胃增加负担。
三、等待太阳的拥抱再行动
夜晚过后,空气中的污染物逐渐累积。太阳未出时,污浊的空气对的健康有害。当太阳出来后,植物开始光合作用,空气中的氧气含量上升,同时污染物也得到一定程度的稀释与分解。在太阳出来后的清新空气中进行晨练,将更有利于的新陈代谢。
四、恰到好处的晨练时长
晨练的强度应当适中,特别是中老年人。建议将晨练时间控制在20至30分钟内。锻炼时,多进行肌肉协调和柔韧性的运动是不错的选择,如慢走和太极拳等。晨练前的热身活动同样重要,适当的伸展、弯腰和下蹲等动作能够预防肌肉拉伤。
五、科学安排晨练频率
持续的晨练固然重要,但科学的休息也不可忽视。每周四、五天的锻炼后,留出一、两天进行休息,这样能让身体得到恢复与缓冲。尤其在气温较低或气温突变的早晨,应避免晨练。对于体弱的老人来说,御寒更为重要。若遇到雾霾天气,暂停室外晨练或选择室内锻炼更为明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