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下的流水像什么


洙漕河支流穿过的江苏省溧阳市社渚镇洑家村与安徽省郎溪县凌笪镇下吴村之间,是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范例。芦苇、菖蒲、鸢尾花相映成趣,与成片的农田、青虾养殖区共同构建了一幅生态共融的画卷。

自2020年起,溧阳通过财政补偿、治理合作、产业扶持等措施,形成了“保护者受益、使用者付费、者赔偿”的可持续发展机制。这一创新实践被全国生态综合补偿典型案例收录。

通过一揽子生态共建措施,溧阳市有效控制了流域面源污染。天目湖,如镶嵌在大地上的明珠,其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为游客带来了优质的旅游体验。

作为丘陵山区的溧阳,天目湖流域不仅承担着生态涵养、饮用水源地等多重功能,更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做出了显著成效。通过面源污染治理、生活污水治理等工程,累计投入巨资,为当地生态环境打下了坚实基础。

面对水库中氮、磷超标的问题,溧阳市协调上下游生态补偿,推动青虾养殖的退养转型。此举不仅改善了水库水质,更在更大范围内推广了生态共建的理念。

经济增值方面,溧阳打通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转化渠道。通过高效的天目湖生态环境监测大数据平台、精准的生态容量评价体系,以及清晰的天目湖流域生态容量占用图,实现了生态工程效益评价和生态资产市场交易通道的统筹保护与发展。

酒店、村庄等高效绿色项目的落地,不仅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应,更实现了发展与保护的双赢。例如,桂林村的农文旅发展兴旺,全村劳动人口在产业链就业,人均年收入显著增加,被评为“美丽休闲乡村”。

在社会共治方面,溧阳激发了全社会呵护生态环境的内生动力。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示范基地的建立,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中来。通过生态损害赔偿磋商、赔偿资金用于生态环境修复等方式,放大了社会共治效果。

最新的生物多样性调查显示,溧阳的物种数量不断增加,生态环境持续向好。这一切的成果离不开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