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螳螂为什么要吃掉公螳螂
螳螂界的神秘现象:“黑寡妇”雌性螳螂的“性食同类”行为
在昆虫的世界里,雌性螳螂因其独特的后行为而被誉为“黑寡妇”。这一行为在我们人类看来或许不可思议,但在生物学中,这种“性食同类”的现象是一种客观存在。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雄性螳螂在遭受雌性攻击时,又为何不作反抗、不选择逃离呢?让我们一同来探讨这两个有趣的问题。
螳螂,又被称为刀螂,是一种无脊椎的肉食性动物。其显著特征包括头部呈三角形、眼睛大而突出,以及能够进行180度转动的颈部。尤其是那两只如同大刀般的前肢,使其在昆虫界中体型偏大。除两极地区外,这种昆虫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特别在热带地区的种类最为丰富。全球已知的螳螂种类多达2000种,而就有147种。
螳螂作为农业害虫的重要天敌,是一种有益的昆虫。就是这样一种昆虫,却存在着“性食同类”的现象。在完成后,雌性螳螂会毫不犹豫地其配偶,显得冷酷无情。这一行为并非独一无二,自然界中也有许多动物存在类似现象,如蜘蛛、蝎子等。
根据科学研究发现,虽然不是所有螳螂都会出现“性食同类”的行为,但在全球2000多种螳螂中,有82%的种类存在这种现象。在这82%的种类中,雄性螳螂在时被吃掉的概率高达95%。
对于雌性螳螂为什么会吃掉雄性螳螂,科学家们经过长期观察和研究,提出了两个主要的原因。
其一,饥饿。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研究显示,当雌性螳螂处于极度饥饿状态下,她们更容易在后将雄性螳螂当作食物。研究发现,处于饥饿状态下的雌性螳螂在食物稀缺时显得饥不择食,而处于非饥饿状态的雌性螳螂则一般不会攻击雄性螳螂。饥饿是导致雌性螳螂出现“性食同类”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
人们普遍存在的误解是认为雄性螳螂在面对雌性螳螂的攻击时能够反抗或逃跑。实际上,由于雌性螳螂的体型通常远大于雄性螳螂,使得雄性螳螂在面对攻击时几乎无法反抗或逃跑。为了尽可能避免被吃掉,雄性螳螂通常会在过程中迅速跳到雌性螳螂的背上并钳制住她。
即使如此,雄性螳螂的成功率仍然很低。大多数情况下,它们只能听天由命。一旦被雌性螳螂挣脱钳制,雄性螳螂往往难逃被吃掉的命运。只有极少数幸运的个体能够坚持到完成过程并成功逃跑。
螳螂的“性食同类”现象是它们适应自然环境的一种生存策略。虽然在我们人类看来这似乎残酷无情,但这是低等昆虫为了生存和繁衍所做出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