饿久了为什么就不饿了


你是否也有过这样的体验:明明不感到饥饿,却难以抗拒对美食的诱惑,特别是当心情不佳时,更想大吃一顿高糖高热量的食物?这其实可能是你内心深处发出的某种信号。

有人说,这代表你的心理在经历一种“”,而非真正的身体饥饿。可能你的大脑在某种程度上混淆了情绪与食欲的界限,使得你在压力、焦虑或无聊时特别渴望食物。这是一种情绪化的进食行为,背后隐藏着你的真实需求——心灵的慰藉与倾听。

精神科医生加博尔·马泰在他的著作中提到,每个人心中都可能存在着难以填满的“”,也许正是这些难以释怀的情绪和感受,驱使你在情绪低落时寻求食物的慰藉。从进化的角度看,人类对食物的渴求根植于生存的本能,即使在现代社会不再频繁面临饥饿的情况下,大脑仍会潜意识地把食物视为摆脱困境的一种方式。

回想童年,当你难过时,父母是否曾用糖果等零食来安慰你?这种习惯可能让你渐渐形成了通过食物来调节情绪的模式。但当你发现自己的进食并不只是出于饥饿,而更多是为了缓解情绪时,就应该停下脚步,聆听内心的声音,探索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而不是让食物成为你情绪的替代品。

那么,下次当你忍不住想大吃一顿时,不妨先问问自己:“我真正需要什么?是食物还是心灵的安慰?”并尝试寻找其他途径来满足心灵的渴望,如阅读、冥想、与朋友交流等。理解并接受自己的情绪是成长的重要一步,也是对自己最真实的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