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加偏旁组成新字


云从《龙》之形,风随虎之迹,圣贤显世而万物皆瞻。《易·乾》

我欲驱使六《龙》之马,欲往回翔于扶桑之旁。—李白·短歌行

水族中,有龙、鼍、鳖、鱼、鼋等,鸦、鸱、雕、鹰、雉、鹄、鹍亦群舞其中。—韩愈·《陆浑山火和皇甫湜用其韵》

似白雾的云烟似龙之姿态回归中,而鹤舞动着阳光下的山头。—王举之·《折桂令·三茅山行》

龙,乃象形之字,为古代传说中威猛的神奇动物。其形象由人类综合多种动物形象演化而来,成为人们心中的想象之作。其起源众说纷纭,或源于猪、蛇、鲵、海马等。

龍字的演变历程

甲骨文(图甲、图乙、图丙)及金文中的龙字,皆为原始龙形,确有虫蛇之相,如大口长身之怪兽。

在甲骨文中,其上半部与凤的首部略相似;下半部则呈现巨大长身之形,一为吻部,一为身躯。(图甲)龙为先民想象中的神物,综合数种动物之形,加以想象增饰而成。

图甲

图乙

图丙

金文中西周时期承袭甲骨文(图丁),而春秋时期则将龙口变形为肉形,龙身与之分离。

图丁:昶仲无龙匜中的龍字

另有古钟鼎文,展现古人的智慧与浪漫想象,如(图戊至图癸)般可爱。

图戊

图己

图庚

小篆中,左旁为龙口与头角之变化,右旁原为龙身翻腾上升的样子,后定型化。(图十二)

图十二

汉隶将字形方块化,基于秦篆形成了繁体的“龍”字。(图十三至图十四)隋代以后,俗字将“龙”简写为“尨”,根据原字右边偏旁改造而来。有时三撇亦可写为两撇。

图十三

图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