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为什么保存在石蜡中
一、严格遵循“先后”顺序
⒈ 在组装仪器时,应遵循先零后整、由低到高、从左到右、先里后外的原则;拆装置时,顺序相反。
⒉ 加热试管时,应先均匀加热,再局部加热,以防试管破裂。
⒊ 制取气体时,首先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确保无泄漏后再装入品。
⒋ 收集气体时,需先排净装置中的空气,再收集气体。
⒌ 做固体品之间的反应实验时,应先将品单独研碎,再混合。
⒍ 使用容量瓶、分液漏斗、滴定管前,要先检查是否漏水,再洗涤干净。
⒎ 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时,应先拿出导管,再撤去酒精灯,以防倒吸。
⒏ 点燃可燃性气体如H2、CH4、C2H4、C2H2时,务必先验纯后点燃。净化气体时,先净化再干燥。
⒐ 焰色反应试验中,每次试验后,铂丝都应先蘸取浓盐酸放在火焰上灼烧至无色。
⒑ 配制溶液时,溶解或稀释后应冷却至室温再移入容量瓶。
⒒ 配制易水解的盐溶液如FeCl3、SnCl2时,应先溶于少量浓盐酸中,再稀释。
⒔ 稀释浓硫酸时,先在烧杯中装入一定量蒸馏水,再沿器壁缓慢注入浓硫酸。
二、细致把握“数据”归类
⒈ 托盘天平的准确度为0.1g;在测定晶体中结晶水含量时,为保证加热过程中结晶水全部失去,需多次称量,直至两次称量的差距不超过0.1g。
⒉ 滴定管的准确度为0.01mL。
⒊ 酒精灯内酒精的量应控制在容积的1/3至2/3之间。
⒋ 试管加热时,所盛液体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与桌面成45°角;用试管夹夹持试管时应夹在离管口1/3处。
⒌ 烧杯、烧瓶加热时,盛液体量在容积的1/3至2/3之间;蒸发皿加热液体时,盛液体量不宜超过容积的2/3。
⒍ 液体取用时,未说明用量一般取1至2mL。
⒎ 配制溶液时,烧杯、玻璃棒要洗涤2至3次,定容时需注意胶头滴管的使用。
⒏ 酸碱指示剂的用量一般控制在2至3滴。
⒐ 用试纸测试溶液pH值,结果不能含小数;任何水溶液中H+或OH-的浓度不能为0。
⒑ 滴定管中的“0”刻度在上部(非最顶端),液面不一定要在“0”刻度,静置1至2分钟后再观察液面高度。
三、精确识别“特征”“标志”
⒈ 仪器洗净的标志:附有均匀水珠,不挂水珠,也不成股流下。
⒊ 容量瓶不漏水的标志:加入一定量的水后倒立观察,然后将容量瓶立正并旋转180°,再倒立,均无液体渗出。
⒋ 其他标志如气体收集满的标志、天平平衡的标志等也各有特定的识别方法。
四、明确“大小”关系
⒈ 试剂保存在某液体中时,其密度应大于该液体;如锂可保存在液态石蜡中但不可保存在煤油中。
⒉ 称量时先估计质量,加砝码的顺序是先大后小,再调整游码;去砝码时次序相反。
⒊ 使用干燥管干燥气体时,气体的流量应是从大管进小管和从大进小出。
⒋ 溶解气体时,要根据气体的溶解度选择直接插入水中或接三角漏斗的方式防止倒吸。
⒌ 品颗粒大小在保存和取用时也有讲究,过大或过小都会影响效果。
五、“上下”不能混淆
⒈ 收集气体时,相对分子质量大于29的要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小于29的要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分液操作时要注意液体的分层情况。配制溶液时用玻璃棒引流时要注意位置和方向等细节问题也要注意分清上下关系以避免出错。如用水冷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