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也非也是什么意思
端午节,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已荣登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宝座。在这一天,各地以不同的方式欢庆,如赛龙舟、插蒲艾、佩香囊、雄黄画额、驱、兰汤沐浴等,都是为了祛瘟辟邪、祈求家宅平安和风调雨顺。那么,你知道端午节的这些有趣知识吗?
起源之谜
端午节的存在远在屈原之前,其起源有着丰富的历史背景。除了屈原,伍子胥、孝女曹娥、介子推等历史名人与端午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尽管屈原的名气极大,但将屈原与端午节相联系,是在南北朝时期的《续齐谐记》中,此时距离屈原生活的时代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
别名繁多
在我国的传统节日中,端午节可谓是别名最多的节日之一,如端阳节、重午节、五月节、午日节等近30个别名。这些别名充分展示了端午节的丰富内涵和深厚文化底蕴。
雄黄的医学警示
饮雄黄酒是端午节的传统习俗之一,但医学角度并不提倡。雄黄的主要成分硫化砷,砷是制造的主要原料。服用雄黄极易引发中毒症状,如恶心、呕吐、腹泻等,严重者可能导致昏迷甚至死亡。故而,我们应避免内服雄黄酒,且在身体上使用的时间也不宜过长。
赛龙舟的起源
许多人误以为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实则不然。赛龙舟起源于东南沿海的古越人,他们在祭祀龙图腾的节日里,会使用饰龙的独木舟竞渡。此后,这一活动逐渐从乐神转化为乐民。将五月初五定为“端午节”,并赛龙舟等活动来纪念屈原,使得龙舟竞渡与屈原精神相结合,赋予了这一古俗新的意义。
粽子的历史与选择
粽子大多人认为是纪念屈原的产物,但实际上,在《离骚》之前就已经有粽子的存在了。春秋时代的粽子被称为“角黍”,当时使用的是小米。随着时间的推移,糯米逐渐取代了小米的地位。在选购粽子时,要注意粽叶不一定是鲜绿色的才是最好的。因为叶绿素是一种不稳定的色素,容易因外界因素影响而变色。
口味之争与新创意
由于地域差异和饮食习惯的不同,南北方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粽子风味与吃法。南方粽子以咸味为主打,馅料丰富;而北方粽子则以糯米配上甜味食材为主。这导致每年的端午节,“甜咸粽之争”都会成为热门话题。也催生了各种口味新颖的粽子,如普洱茶蜂蜜粽、榴莲水晶粽等,总有一款能满足你的口味。
端午的饮食文化
除了粽子,端午节还有食“五黄”+“五白”的传统。这“五黄”和“五白”都是当季食材,不仅口感鲜美,还具有清热降火、健脾胃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