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为什么要卧冰求鲤


“二十四孝”之首,卧冰求鲤的故事深入人心,其主人公王祥的孝道感动无数后人,也着世人。然而史学家们对王祥的评价却存在分歧,宋元以前的人们对他赞不绝口,称其为德行兼备的典范;而明清以后的人们则更多从角度解读他的行为,将其视为特定时代的产物。现代学者卢弼更是质疑他的真实性。那么,真正的王祥究竟是怎样的人呢?

王祥出生在山东琅琊的官宦世家,但家道早已衰落。尽管早逝,继母朱氏对其苛责,然而王祥却以极大的孝心侍奉继母。小时候,无论继母如何他,他从不反抗,只是默默承受并努力学习。每当父母生病,他总是衣不地照顾,亲自尝后再喂给父母。

有一棵柰子树结满了果实,王祥守护在树下,风雨大作时,他抱着树大哭,担心风雨会吹落果实,让继母伤心。他的行为并非畏惧继母的责罚,而是出于对继母的孝顺和关心。

冬天,朱氏病了,需要鲜鱼滋补。在冰天雪地里,王祥冒着严寒寻找鲜鱼。他的孝心感动了天地,河面竟然为他化开一处,蹦出几条鲜活的鲤鱼。王祥赶紧捕捉回家,炖汤喂给母亲。几天后,朱氏的病竟然痊愈了。王祥的孝心并未感动继母,反而让她心生疑虑,担心王祥将来会超越自己的亲生儿子。

某夜,朱氏欲王祥。幸运的是,王祥外出上厕所时逃过一劫。面对母亲的刀光剑影,王祥跪在地上,请求母亲杀了他以消解怨恨。朱氏被他的真诚打动,改变了对他的看法,开始像亲生儿子一样疼爱他。

东汉末年,,百姓流离失所。王祥带着继母和弟弟隐居庐江边。因孝名远扬,多次征召他,但他始终拒绝,专心侍奉母亲。朱氏去世时,王祥悲痛欲绝。三国时期,曹操平定北方后建立魏国。徐州盗寇横行,百姓受苦。王祥后率领士兵盗寇,很快平息了。民间歌谣传唱:“海沂之康,实赖王祥。”

王祥德才兼备,步入仕途后不断升迁。曹魏时期,他因功为关内侯。后来更是被曹髦任命为三老身份坐南面北传授要领。甘露五年曹髦司马昭失败被杀朝臣哀悼王祥更是痛哭失声表达忠心。司马昭后并未因王祥对曹髦的忠心而忌恨他反而提升了他的。

在握的司马昭被晋封为晋王时王祥并未阿谀奉承保持了自己的人格尊严。他以魏的三公身份坚守礼制不向司马昭跪拜展现出高尚的气节和忠诚的态度令司马昭心生敬意。晋代魏后王祥虽在职高位但始终保持忠孝准则他多次请求辞职归乡。晋武帝司马炎虽挽留他但最终还是同意了他的请求并给予他崇高的地位和丰厚的赏赐。

那么为什么终身以忠孝准则要求自己的王祥会在司马氏代魏后在晋朝呢?这个问题可以从孔子的思想中寻找答案。王祥在遗嘱中强调节俭和真实表达哀痛的重要性他要求子孙们不要过于悲伤而要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他引用了孔子的思想认为真正的孝不仅在于形式而在于内心的情感和行动的统一。同样的道理作为一个读书人王祥懂得身上的责任:士要以天下为己任。他忠诚的是的而不是一个王朝的者。他的行为是与孔子等伟大的思想家一样的体现了真正的忠诚和担当。

正是因为王祥的榜样和遗言王氏家族得以兴旺近百年成为了历史上的一段传奇。他的后世子孙也谨记他的家风如王导扶持东晋王朝保证了半壁江山中的百姓免遭战乱之苦近百年。王祥的故事不仅是历史的传奇更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值得我们永远传承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