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阳为什么没有传染性


(资料图)

康复期患者中约5%~10%核酸检测再次呈现阳性

当前并没有一个全面的统计数据来表明新冠病毒康复患者的“复阳”概率。在湖北省武汉市的部分隔离点观察发现,约有5%~10%的康复期患者核酸检测再次呈现阳性。但令人欣慰的是,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复阳患者出现再次传染的情况。武汉大学病毒学专家杨占秋教授指出,这一现象可能与检测方法、试剂以及操作手法有关,有可能导致检测结果的假阳性或假阴性。

杨教授也强调,所谓的“复阳”是指患者过去检测呈阳性,经过治疗或自然转阴后,过一段时间再次呈现阳性。对于新冠病毒感染这种急性传染病来说,“复阳”这一说法需要谨慎使用。更准确的说法是,在几个月或更长时间后检测呈阳性,才能称之为“复阳”。

冠状病毒可能在肠道中长期携带

国内一位免疫学专家表示,某些冠状病毒可能在,特别是肠道中长期存在。例如,对印度南部人群粪便的研究显示,部分人内持续冠状病毒颗粒。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病毒颗粒大多数是没有核酸、即没有感染能力的“空”病毒外壳蛋白。理论上,这些外壳蛋白被正常人摄取后,可能激发对冠状病毒的免疫力,可视为当地人群抵御冠状病毒感染的一种天然“”。

免疫力下降可能导致再次感染

排除了检测原因后,“复阳”现象,尤其是再次出现感染症状的患者,可能与患者的免疫力以及病毒的潜伏有关。由于新冠病毒的治疗并没有特效物,患者的痊愈主要依赖于自身免疫力。在现有的出院和痊愈标准中,并未涉及抗体效价和免疫细胞数量等免疫指标。

在感染新冠病毒后,免疫功能可能出现严重紊乱。有些患者在出院后,若未能充分休养和康复,免疫功能下降,特别是年老体弱或使用糖皮质激素的患者,潜伏的冠状病毒可能再度感染,造成“复阳”或“再感染”的情况。这种情况下,病毒存在再次感染传播的风险。

专家指出,“复阳”和“再感染”的情况确实值得关注,但不必恐慌。建议加强免疫学研究,采取集中疗养康复制度,以实现患者的全面康复和社会有效控制传染源。借鉴结核病的治疗康复模式,在患者出院后集中进行疗养院的康复,有利于患者免疫功能的恢复和管理,降低再传播风险。可以通过使用免疫调节剂和加强营养支持来协助患者康复。据仝小林院士团队观察,在康复期继续服用中可以降低“复阳”几率。

记者采访了武汉多家医院的部分医护人员,他们均表示未接诊过新冠治愈患者“复阳”的病例。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当前新冠病毒的治愈率和康复情况总体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