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歌为什么要带耳返


观一场戏曲后的深思

在亲眼目睹了戏曲表演后,我深感戏曲表演者们实为真正的艺术家。他们不依赖耳返与提词器,仅凭多年的排练形成的肌肉记忆,便能于户外露天环境中应对各种观众反应和自然环境变化,自如地演绎长达两小时的表演,同时配合着丰富的肢体语言。此等技艺,无疑是艺术家之风采。

如今,有些表演者竟连短短的三分钟歌词都难以铭记,而出场费用却高得令人惊叹。回想起歌手节目中的一至八季,每当我观看弹幕时,总会发现当有表演者不戴耳返或中途摘下耳返时,网友们总会赞叹不已。我翻阅了自己剪辑的歌手视频,记录下那些不戴耳返仍能出色演出的歌手。虽然这样的名单并不长,但真正能够做到技艺高超的前辈歌手确实为数不多。如邓紫棋般的明星,依赖耳返以保持音准的平衡。

值得注意的是,当一些歌手在演绎至歌曲部分时,常常会选择摘掉耳返。有人解释说这是因为声压过大而不得不为之,摘掉耳返可以减轻歌手的压力。在B站的弹幕中,似乎人人都是音乐专家,对此各执己见。不同的歌手根据个人需求而选择是否使用耳返。对于调音师而言,满足歌手的需求并确保他们能够清晰地听到所需的音乐部分并非难事。

在学校参与活动时,我曾与舞台公司的人员探讨过声音传输的问题。他们提到声音回传到歌手耳中可能存在延迟现象。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周杰伦在某首歌曲的MV中因耳返问题而不得不摘除继续演唱的情景。尽管如此,周杰伦仍能展现出精准的音感,实为值得赞赏。回想起来,多数传统艺术家的演出中鲜少见到佩戴耳返的场景,也许那时的条件并未允许如此的设备。

至于对于耳朵的认知而言,当我尝试以双眼紧闭并忽视外界的声音专注于听自身思考的说话时,我也察觉到了视觉和听觉的区别和意义的不同之处。有时候即使在喧嚣的环境中也能保持内心的清晰并倾听自己的声音。对于音乐爱好者而言,戴着耳机听歌能够更好地把握音乐的节奏和关键点,尤其是只带一侧耳机时,能同时感受到自己与歌手的声音交汇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