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的治是什么意思
大禹治水的事迹被后世传为佳话,被儒家所称赞为“一心为公,竭尽全力治水”的。
深入探究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背后,我们发现事情并非简单的公心所能够解释。
大禹是夏朝的奠基人,家天下的开创者。虽然历史上流传着大禹禅位伯益的说法,但更多文献如《古本竹书纪年》、《孟子》、《韩非子》等记载了“禹篡舜位”之事。
大禹的构建对夏朝的建立有着深远影响。从治水时期逐步建立起领导中枢,到涂山会盟、杀防风氏、征三苗等军事行动,都在为他的儿子奠定广域的基础。这其中的动机,并非单纯的公心所能涵盖。
关于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史书《夏本纪》记载:“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这“不敢”二字背后,似乎隐藏着大禹的畏惧和顾虑。
回想另一位治水人物鲧,他是治水的首位,但因治水不力被杀。大禹对此心生畏惧,怕重蹈鲧的覆辙,因此全心投入治水,即使路过家门也不敢回家探望。
鲧的死因历来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治水不力被杀,另一种则是失败。如《韩非子》和《吕氏春秋》所述,鲧与尧的权力,最终导致鲧的被杀。而大禹虽不敢怨恨,却继承了,并最终掌握了权力。
考古发现也为这段历史提供了线索。以豫西为分布中心的二里头文化属夏文化,而夏墟的所在地在晋南,这也得到了考古的证实。更早的夏文化则与陶唐氏(尧帝)的文化遗存有关。
考古发现揭示了陶唐氏是个外来部族,西迁至临汾盆地形成陶寺文化,并一度进入运城一带。而大禹先祖所在部落被称为“西夏”,正是因夏墟位于陶寺西南。战败后的夏部落迁徙,被有崇氏部落接纳。
这里不得不提的是鲧的角色。鲧是有崇氏的首领,与禹并非血缘关系,但在治水过程中对禹部落有再造之恩。
大禹治水的过程中多次途经夏墟——晋南,但却不敢回去。这背后的原因不仅仅是治水,更是权力的和收复失地的决心。
考古发现陶寺中期的贵族墓葬多次被盗扰,宫殿和观象授时建筑也被毁坏,这些都与权力有关。历史上的舜、禹之争,远比儒家描绘的禅让愿景要残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