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枕头为什么是硬的


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不难发现古人对于枕头的选择多样且富有时代特色。从史料记载来看,春秋时代的古人已经开始使用竹子和玉作为枕头的材料;到了汉代,木麻填充的枕头成为主流;唐代人们逐渐开始采用木枕;而在宋、元时期,瓷枕头开始盛行;明清时期则逐渐流行软质枕头。实际上,软硬枕头在各个朝代都有使用的记录。

例如,出土于新疆民丰县北大沙漠的汉代“延年益寿大宜子孙”枕头,既美观又符合工学,属于软质枕头。这不禁让我们产生疑问:在现代人们普遍使用软质枕头的情况下,为什么古代人使用硬质枕头时不会觉得头痛呢?

在清朝之前,古人的头发都留得很长,他们有着蓄发的习惯。无论是男子还是女子,他们都会将头发盘成发髻。发髻的打理并不容易,如果睡觉时乱动,发髻就会散乱,需要花费很长时间整理。瓷枕、玉枕等硬质枕头能够很好地托住发髻,让头发在睡眠中保持整齐,同时也让古人能够保持最佳的睡觉姿势。

硬质枕头如瓷枕、玉枕等,在夏季使用时非常凉爽。从出土的磁州窑瓷枕上的题诗可以看出,瓷枕具有一定的清凉解暑作用。

古人认为高枕无忧,硬质的枕头有利于保持这种姿势。在中医理论中,枕头高对身体有好处。现代医学证明,枕头的高度应以肩到同侧颈部的距离为宜。过高的枕头可能会导致胸闷、落枕以及加重肩周炎等不良后果。

关于“高枕无忧”这个成语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策·魏策一》。在古代,“高枕而卧”描绘的是一种高高在上的状态,大王可以俯瞰下面的,显示出其权威。而“高枕无忧”这个成语是后人自创的,具体的时间已经不可考证了。或许,这个成语的流行只是后人跟风创造出来的,但它所传达的安心、无忧的寓意却深深地烙印在我们的心中。

古今人们对于枕头的选择各有其原因和考量。从健康的角度出发,我们应当选择合适的枕头来保证睡眠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