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为什么没几个


《高山流水》《胡笳十八拍》《广陵散》——这些历史悠久的琴曲将古代的英雄豪杰们联系在了一起,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知音之遇,蔡文姬与断肠之音,嵇康与千古绝响,都展现了古琴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昨晚,龙华古寺的夜空被悠扬典雅的古乐所点缀,这是通过“琴会龙华”活动,上海市民与有着千年历史的古琴文化的一次美妙邂逅。

值得赞叹的是,在这次活动中,观众得以目睹涵盖唐、宋、元、明、清五代的16张传世名琴的风采。两位青年斫琴家项阳和王俊带来了他们精心斫制的古琴,展现了现代与传统的紧密联系。

古琴不仅仅是一种乐器,更是一种完整的文化体验。它的音域宽广,音色深沉,余音悠远,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它的价值不仅在于作为乐器本身的功能,更在于它所承载的传统文化,包括制作工艺、弹奏技巧、曲谱记录等。正如“钧天云和”古琴乐团团长王鹏所说,古琴在造型设计、声音设计方面和谐统一,追求的是“中正平和”“清微淡远”的审美。在制琴环节,制琴师们也同样追求这种审美,并努力在技术层面找到最佳解决方案,以使古琴达到理想境界。

王鹏团长曾修复过一把唐僖宗时期的凤势式“大雅”古琴。他从琴身的断纹判断出其历史的沧桑,但初听琴声却感到异样。经过检查,他发现缺少“天地柱”,这一重要部件的缺失影响了琴声的传达。修复后,“大雅”古琴恢复了其原本中正平和之音。

随着国学热的兴起,古琴作为传统文化正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与喜爱。刘铭芳是梅庵派古琴的传人,他在活动中演绎了梅庵派的经典曲目《捣衣》,引起了众多古琴爱好者的共鸣。对于市场近些年对古琴文化的反应,他深感变化之大。同时他也看到了一些名琴被锁在库房里,无人问津,这使他感到心痛。他认为这些珍贵的古琴需要被弹奏,需要在琴弦的振动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古琴艺术家们欣喜地看到古琴文化的复兴,但同时也为一些名琴的落寞而感到惋惜。龚一奔走于各大博物馆之间,却发现自己珍爱的古琴被尘封在库。他认为这些古琴需要被流通和振动,需要在人们的弹奏中展现其真正的价值。目前博物馆对古琴的排序也存在不合理现象,如何让这些珍贵的古琴走出库房,发出古朴的中正之音,是博物馆亟需解决的问题。同时他也呼吁人们重视和保护好这些国宝级的文化遗产。

古琴不仅是乐器,更是文化的载体。如何让束之高阁的古琴重新焕发生命力是我们每个人应该思考的问题。只有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接触古琴文化才能真正传承和发扬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