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十九首包括哪些
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是一组诗集,由汉代无名氏创作,非一时一人所为,通常被认为产生于东汉末年。
古诗十九首是在汉代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五言诗。其内容多以表达离情别绪和人生的彷徨失意为主,思想感情较为消极,情调也显得较为低沉。其在艺术上的成就却非常高,擅长抒情,善于利用事物来衬托情感,将情感与景致融合在一起,情景交融。
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明显标志。汉末的文人开始更加关注个体生存的价值,这使得他们与所处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建立了更加广泛而深刻的情感联系。昔日与外在功业相关的内容,如帝王、诸侯的宗庙祭祀、文治武功、畋猎游乐等,虽然一度在文学题材中占据主导地位,但现在已经被与诗人现实生活、精神生活紧密相关的进退取舍、友谊爱情等所取代,甚至包括街衢田畴、物候节气的描绘也成为了文学的新主题。这也导致了文学的题材、风格和技巧产生了极为显著的变化。
《明月何皎皎》是一首源于汉代的文人五言诗。
《明月何皎皎》详解
诗中,“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描绘出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帐上,营造出一种清冷而幽静的氛围。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表达了主人公因忧愁而无法入睡,只好披衣起床徘徊室内。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诗人借这句诗传达出客居他乡虽然有乐,但终究不如早日归家的情感。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描绘了主人公独自出门彷徨,满心愁苦却无人可诉的境况。
“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诗中再次回到房间时,因思虑与忧愁而泪湿衣裳。
此诗借助皎洁的明月抒发出主人公内心的愁绪。诗的主题有两种解读:一方面,可以理解为塑造了一位久居他乡、夜不成眠的游子形象;也可以被解读为刻画了一位独守空闺、愁苦难眠的闺中女子形象。全诗充分运用了动作描写与心理描写的手法,将主人公丰富的情感通过自我意识活动及由意识所引发的行动展现出来,具有文学的形象性特征,并且巧妙地将人物的心理与情感融为一体,富有抒情诗的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