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着火为什么叫走水


随着剧集的流行,朋友圈被一部叫做《延禧攻略》的剧集刷屏。大家纷纷感叹,还未等到《如懿传》的播出,这部剧就已经成为了消妹的解馋之选。观看过程中,一个镜头吸引了大家的注意。

画面中,坏人利用炭火烘衣服引发火灾,随即陷害了剧中的女主角。这一幕让许多观众心生疑惑,古代为何将火灾称为“走水”?今天,就与大家聊聊古代消防的那些事儿。

在古代,人们认为火灾是火神对人的惩罚,因此对名讳特别重视,尤其是唐朝以后。五行中水能克制火,因此用水字来压制火,在言语中更讨口彩。“走水”一词的形成也有其实际应用的考虑,古代一旦失火,人们便会携带水龙之类的救火工具前去救援,“走水”即形象地描述了水的流动,使水能够到达失火地点。久而久之,人们习惯用“走水”来描述火灾。

说到消防的起源,不得不提古代就有专门的“消防员”。早在黄帝时期,就设有管理用火安全的。到了周朝,这些被称为司煊、司耀。随着时代的发展,专职消防队也开始出现。宋朝的军巡铺、防隅是最早意义的专职消防队,他们承担着夜间巡逻、督促居民按时熄灯、消除火灾隐患的任务。而消防制度的建立则是在晚清时期,香港成立了地区最早的现代消防队。

说到古代消防“神器”,不得不提的是一些简单的灭火。主要有盛水的大水缸、形状长圆、备有提梁的水桶等。较为先进的就是水袋、水囊等。这些工具在当时都是消防的重要装备。还有一些更具创意的消防装置,如明代的唧筒和清代的水龙等。这些工具的出现,为古代消防工作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紫禁城作为明清两代的国都,为了应对火灾,特意在许多宫殿前放置了大水缸,名为太平缸或吉祥缸。这些大缸在当时共有308口之多,是灭火的重要工具之一。通过这些古代消防工具和制度的发展演变可以看出古代人们对防火的重视和智慧的结晶。

《延禧攻略》这部剧让人们看到了古代消防的一些故事和细节也引起了人们对古代文化的关注和学习兴趣期待更多人关注历史文化感受其中蕴含的丰富知识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