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得不多为什么还会胖


不少人常常认为长胖是因为吃得多了、活动少了,仿佛只要少吃、多运动,身上的赘肉就会自然消失。然而现实却是复杂多变的,有时候即使吃得不多、运动也足够,体重却仍然会猛增。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情况呢?下面我们将揭开肥胖的真相。

许多人认为熬夜只会引发黑眼圈和精神不佳,却没想到它竟然与长胖有关。事实上,长期熬夜可能是肥胖的幕后推手之一。内有两种调节食欲的激素,瘦素像是大脑的“管家”,告诉我们已经吃饱了;而饥饿素则像是“催促者”,不断提醒我们需要进食。熬夜时,瘦素的会减少,而饥饿素的会增加,这意味着大脑更容易感到饥饿,并且难以接收到“已经吃饱”的信号。

很多人在熬夜时难以抵挡甜食、油炸食品等高热量食物的诱惑,虽然短暂的满足感得到了提升,但却最容易囤积脂肪。更糟糕的是,长期睡眠不足会使身体进入“节能模式”,新陈代谢减缓,使得摄入的热量更容易转化为脂肪。想要减肥的朋友们,保证充足的睡眠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那些吃得不多却体重不断上涨的人来说,压力可能是魁祸首。长期处于高压状态,如工作繁忙、生活焦虑、长期紧张,会导致身体大量的压力激素——皮质醇。皮质醇的一个作用是促使身体囤积能量,以备不时之需,这些能量容易在腹部形成“啤酒肚”。

压力大的人更容易情绪性进食,通过吃东西来寻求安慰。心情不好、焦虑、烦闷时,他们更倾向于选择甜食、高脂肪食物,如奶茶、炸鸡、蛋糕等。这些食物带来的短暂愉悦感会让人上瘾,越吃越胖。学会释放压力、保持好心情可能比单纯的节食更重要。

许多人并不知道,肠道里的“细菌”也会影响胖瘦。肠道内居住着上百亿的细菌,有“好”有“坏”,共同影响营养吸收、食欲调控和脂肪存储。研究发现,胖人和瘦人的肠道菌群有所不同。胖人肠道里负责吸收热量的细菌特别活跃,吃同样的食物,胖人比瘦人吸收更多的热量。

内的激素也参与体重管理,胰岛素和甲状腺激素尤为重要。胰岛素的主要作用是降血糖并存储脂肪,若胰岛素异常,如胰岛素抵抗,身体更容易囤积脂肪。甲状腺激素是身体的“发动机”,能调节新陈代谢,若甲状腺功能低下,代谢减缓,消耗热量减少,也会导致体重增加。

很多人吃饭速度很快,以为能省时间,却不知不觉间成为了长胖的“催化剂”。的饱腹感需要大约20分钟才能产生,吃饭速度太快,大脑还没有收到“已经饱了”的信号,就已经吃下了超过身体所需的食物。一些看似健康的食物也可能让人更容易发胖,如“低脂”食品、“无糖”饮料等。

长胖的原因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除了饮食和运动,睡眠、压力、肠道菌群、激素、吃饭习惯、食物选择等因素都会影响到体重管理。与其盲目节食、拼命运动,不如从改善生活习惯入手,调整睡眠、放松心情、养护肠道、合理饮食,真正实现健康瘦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