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枕头为什么这么高
我们或许在古装剧中,或在博物馆里,都见识过古人枕睡的枕头。那些瓷质或玉质的枕头,形态各异,但共同特点便是它们的高硬。难道古人不会觉得这样的枕头枕着不舒服吗?
在古代,最早的枕头是采用天然石制作,之后逐渐扩展到使用木、玉、铜、竹、瓷等材质。其中,以瓷枕的数量最多,应用范围最广。这一切的发展,都与瓷工艺技术的不断进步息息相关。
瓷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隋代,当时开始有制作记录。到了唐朝,瓷枕开始大量生产,而在两宋及金元时期,其发展达到了鼎盛。到了明清时期,随着更优质的制枕材料的出现,瓷枕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宋代的磁州所烧制的瓷枕最具代表性。这一时期的瓷枕种类繁多,形态优美,包括几何形、兽形、建筑型和人物型等。瓷枕的装饰纹样也是多彩,这些纹饰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当时的文化习俗和时尚。虽然这些瓷枕造型各异,十分美观,但它们的高硬度以及相对较高的高度,让人在枕上难以得到舒适的体验。那么,古人为什么要使用这样的枕头呢?
瓷枕有消暑纳凉的作用。在古代,没有风扇和空调的时代,冰凉的瓷枕在炎炎夏日能降低温度,帮助人们散暑。诗句“水榭风温玉枕凉,牙床较掂藕花香”描绘了使用玉枕或瓷枕在酷暑中寻求清火的场景。古人在寒冷的冬季也会采取措施来保暖。
古人认为枕头的高度也有养生的作用。他们认为枕头高三寸或四寸最为合适。过低可能导致颈垂,阳气不达,引发头晕目眩;过高则使颈部弯曲酸疼,不利于转动。而高高的枕头也有高枕无忧的寓意。更重要的是,科学研究表明,玉石中的微量元素与身体接触后,能维持器官的生理平衡,调节精神状态。而瓷枕能刺激头部穴位,活络通脉,对健康大有裨益。据说长期使用这种枕头还能促进血液循环,治疗颈椎病。
古人睡瓷枕也是一种自律的表现。长发的古人在睡觉时,枕在高高的瓷枕上,发迹不会凌乱。由于硬枕头的不适,他们一旦翻身便会醒来,从而养成不赖床的习惯,早早起床读书或劳作。
祈福保平安也是瓷枕盛行的一大原因。在唐宋时期,河北等地的工匠制作瓷枕时,会在上面写上吉祥话,祝福使用者平安乐观、多子富贵。他们透过这些冷冰冰的瓷枕,向我们传递着历史的余温与问候,轻声说着“晚安”。
这样的枕头,仿佛不仅仅是物品,更是古人对生活的期许和精神的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