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表字大全及含义
古代的命名艺术
在古代,人的名字不仅仅是一个标识,它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礼仪规范。人们除了有“名”外,还有“字”。名,也称作“本名”,而字,又称为“表字”,是在成年后,尤其是达到一定社会地位的人,取来与本名有关联的名字。
按照《礼记·曲礼》的说法:“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这表明了成年人是取字的标志。而字的运用也有一套礼仪规矩。
同辈或地位相当的人尊称别人用字,谦称自己则用名。而长辈对晚辈、老师对学生、上级对下级可以直呼其名。可以说,名与字的运用是古代社会尊卑有序的体现。
古人取字,十分讲究,其中包含了排行、意义、尊称等多种因素。
排行取字是最为常见的形式。按照兄弟行辈中长幼排序,如伯(孟)、仲、叔、季,来表示家族中的长幼次序。
意义相关的名字与字,如诸葛亮字孔明,两人的名字中都含有“明”,表达了光明、智慧之意。又如马超字孟起,超与起都有超越、过多的含义。
还有意义相反的名字与字,如贾诩字文和,诩为夸口,而和则表示适中、恰当。这种对比鲜明的命名方式也颇为常见。
也存在意义相顺的情况。即表字与名往往出自同一句话中,合起来表达更深的意义。如曹操字孟德,其名字与《荀子·劝学》中的“德操”相呼应,体现了道德操守。
还有一些特别的取字方式,如表示尊敬时,在字前加上子、公、文、士等字。也有一些名字的取法较为独特,如眭固字白兔等,这些名字既体现了古人的幽默感,也展现了名字的多样性。
值得一提的是,古代还有单名制的特殊规定。如王莽规定“去二名”,即不允许使用两个字的名字。这一规定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一个时代的人名呈现出特定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