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近视眼怎么办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关于近视的幽默描述,如“五米外雌雄难辨,十米外人畜不分的笑话”,尽管听起来夸张,但却是许多近视患者的真实体验。
谈及近视,不仅仅是在现今社会有所出现,实际上在古代也有人被近视所困扰。
古代文献《笑林广记》中就记载了一个关于近视的笑话。一个近视的人误将一堆牛粪当作是路人的漆器盒子,试图捧起却感到潮烂,不禁感叹:“这盒子虽好,只是漆还未干。”这则笑话让人在欢笑之余,也引发了对古代人如何应对近视的思考。
面对近视,现代人可以通过验光配镜、戴隐形眼镜甚至手术等方式进行矫正。那么,古代的近视患者又是如何应对的呢?
在古代,一些知名的大文学家也是近视患者。例如欧阳修,他选择请他人读给他听的方式来应对近视,虽然是一种办法,但似乎有些浪费人力。而另一位大文豪苏轼则自力更生,他独创了一种“熨眼法”,通过热水热敷来缓解眼疲劳。
这一做法与我们现代人使用的眼贴和护眼仪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都是利用热量促进眼睛四周血液循环来舒缓眼疲劳。除此之外,古人还会尝试其他方法如食补、补和针灸等来改善视力。
除了东方,西方人也很早就开始研究近视了。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就曾提出过关于近视的论述。他在研究过程中发现,近视患者的眼球相较于普通人更为突出。为此他设计出了一种治疗方法——按压眼睑和眨眼。
到了十三世纪,英国科学家罗杰·培根受雨滴的启发,发明了用于放大文字的读书石(即放大镜),这为后来的眼镜发明奠定了基础。
眼镜的发明史是一个充满智慧的历程。在眼镜发明的初期,人们主要使用凸透镜进行放大。直到十四世纪左右,用于矫正近视的凹透镜才问世,我们今天常用的近视镜便随之出现。
最后提醒大家:出门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风、少去人群密集处。让我们一起关注科技史的解码之旅,《让世界更清晰》节目即将播出。
播出时间:7月11日 07:19
监制 / 闫东 主编 / 刘铭 黄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