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婚礼为什么在傍晚举行


文·段宏刚

古今婚礼时辰有异,现代多在白昼时分举办,而古人则多在傍晚时分举行婚礼。此习俗源远流长,根植于上古时期的文化土壤与婚俗制度之中。

在古汉语中,“婚”字由“昏”字演化而来,蕴女子在黄昏时刻踏入夫家的意象,寓意着新生活的开始。因为古代的婚礼多在夜晚进行,所以称之为“昏”。

《诗经·绸缪》中曾描绘:“柴火熊熊,星光闪烁。今夕何夕,喜结良缘。”场景之喜令人倍感温暖。这正好描绘了上古时期婚礼的场景,众人欢聚一堂,载歌载舞,为新郎新娘举办喜庆的婚礼。

古人选择在傍晚举行婚礼的原因有两方面。上古时期的婚姻制度尚不完善,抢婚习俗盛行。一些族群由于女性人口不足,产生了抢婚现象。黄昏时分光线暗淡,既有利于行动隐蔽,又能看清女方的外在条件,成为抢婚的最佳时机。随着文明的进步,抢婚逐渐演变为明媒正娶的方式,但南方部分地区仍保留了傍晚结婚的古俗。

古代婚礼时间的选择与古代哲学观息息相关。古人认为世间万物皆具阴阳之道,男女相对立且能相互转换。黄昏时分,太阳西沉,阴气渐盛,是阴阳交汇的最佳时刻。对结婚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吉日。《礼记》中的“娶妇以昏时”正是此意,女人属阴,黄昏时分阳衰阴盛,适合婚娶,祈求婚姻美满幸福。

古人选择在傍晚举行婚礼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历史、文化、哲学等方面的因素。这一传统习俗在现代虽然有所淡化,但在一些地方仍得以保留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