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卫科波菲尔人物评价
在银幕亮起之前,羸弱的祥太在坚毅的治的掩护下,施展了并不高明的偷窃伎俩。他稚嫩的脸上流露出迷茫而非惊慌,仿佛对未来的生活感到困惑。眼前的少年形象,不禁让人联想到狄更斯笔下的“雾都孤儿”,同样是无依无靠的可怜孩子,同样生活在社会底层,同样涉足偷盗行业,祥太与奥利弗·退斯特有着相似的命运轨迹。
电影《小偷家族》的画面引人深思。
那么,是枝裕和的电影中是否缺乏善良与爱,才导致了祥太的悲惨遭遇?熟悉是枝作品的观众定能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温情。从《无人知晓》到《比海还深》,是枝裕和的作品总带有一种平静的温暖。在《小偷家族》中,家庭的无血缘纽带和特别的亲情戏码恰恰是其艺术风格的体现。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欣赏烟火,众人在海边手挽手嬉戏,树木希林饰演的奶奶轻声细语地说着“谢谢你们了”。
若电影在此刻戛然而止,那《小偷家族》便是一碗温情的鸡汤。六位来自不同背景的社会边缘人组成的临时家庭,通过相互扶持找回人间的温情,这并非是枝裕和想要传达的全部信息。实际上,影片中隐藏的伏笔早已预示了看似亲密的“小偷家族”内部存在的裂痕。
治对祥太说,“不学习的人不会去上学。”这句话不仅撕破了这对假父子间虚假的温情。另一面,奶奶每月利用亚纪私生女的身份获得三万日元收益的行为,更是突显出这个“家庭”表面下的利益纠葛。
是枝裕和与狄更斯对于社会和人性的理解存在差异。《雾都孤儿》中的奥利弗始终保持着善良、勇敢的品质,并因此改变了命运。然而在是枝裕和看来,离开真实的社会背景去谈论人的品格并无实际意义。
在这部电影中,家庭成员并非非黑即白、非善即恶。他们既会做出善举如收养孤儿友理,又会错误如迫使友理从事盗窃活动。电影提出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为何他们选择走上这条路?是枝裕和直指社会对“小偷家族”的冷漠。
在《小偷家族》结尾处,祥太乘坐巴士走向未知的生活,而回到原生家庭的友理则无趣地玩着石头。她抬头望向远方,究竟看到了什么?无人知晓,包括是枝裕和也无法解答。若这些不幸的孩子生活在狄更斯的文学世界中,或许会有更多的奇迹和幸福结局。然而是枝裕和的电影无童话故事那样给予他们确定的结局。
电影《雾都孤儿》的封面让人回忆起过去的阅读时光。
观众在电影结束时仍感到意犹未尽、思绪万千。或许这正是是枝裕和所追求的效果。我们或许更愿意生活在狄更斯笔下的世界中,但在这部电影里,我们不得不面对现实、思考问题。治作为“小偷家族”的家长坚信自己做得对,但面对的质问时却无言以对。他究竟是个好“父亲”还是无能的盗贼?是他的个人缺陷还是社会的冷漠导致他无法正确教育孩子?是枝裕和选择不给出答案。
是枝裕和的电影并不像狄更斯的作品那样直接讲述人生哲理而是通过电影引发观众的思考把问题留给观众去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