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都讨厌coldplay


微信ID:ibookreview

『每日清晨,与百万读者共读书香』

当人们赞叹你“真有文艺气息”或者说你“是个真正的文艺青年”时,你会有何回应?

长期以来,被称为文艺青年似乎带有某种贬义,仿佛装腔作势、矫情无病呻吟的代名词。经过几年的全民大吐槽之后,文艺青年逐渐迎来了一场正名潮。理想与情怀不再难以启齿,转为对不苟且、不流俗的理想的高度赞扬。

但这场围绕文艺青年的争论,背后所反映的远非简单的装腔作势。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人们对品位与智识的天然追求与反叛。“青年”正是这场反智逆袭的代表,他们更看重火热的生活,认为生活远比虚空的艺术更为真实可靠。

今天,我们想要和大家深入探讨关于“文艺青年”的话题:为艺青年有时不招人待见?你会选择成为文艺青年还是选择没心没肺、快乐至上的青年?关于文艺青年的一切,我们诚邀你在书评君下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近几年,“文艺青年”这个词的含义逐渐微妙起来,就像“公知”变成臭公知,“女博士”变成第三种性别,“文艺青年”也经历了一段被污名化的时期。提到文艺青年,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矫情、无病呻吟等负面词汇。

文艺青年的典型形象常常与某些特定的元素联系在一起:棉布裙子、海魂衫、匡威运动鞋、环保帆布袋,以及他们的旅行目的地如丽江、大理、尼泊尔等。他们喜爱的作家包括安妮宝贝、杜拉斯、村上春树等。但在一些人眼中,这样的文艺青年形象却成了矫情、装腔作势的代表。

实际上,人们对文艺青年的反感可能与其对品位与现实生活的矛盾态度有关。在真正的文艺青年眼中,文艺是一种生活方式,是对精神生活的高要求。而那些被批评为伪文青的人,可能只是皮毛了解,未能真正领略文艺的精髓。这种现象实质上是一种文艺内部的鄙视链,将“”作为筛选标准,淘汰那些看似没有高的附庸风雅者。

这种鄙视链反映了人们对品位与的寻求抱团的心理。真正的文艺青年对自己接受的文艺作品的层次有严格要求,品位的高低代表着审美能力。而青年们则以一种完全相反的文化——反智——来表达他们对现实生活的高度认同。他们反感文艺青年的价值观,认为生活本身才是最重要的,无需通过艺术来寻求慰藉。

这是两种不同的人生观的碰撞:一种相信高度凝练的智识与艺术;一种相信真实火热的生活。但无论如何,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我们不必急于划分等级,高端的真文青们可以耐心等等那些段位尚低的“”,而青年们也可以尝试走进文艺的世界寻找惊喜。所谓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各自美丽,互不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