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智商达到500会怎样
您是否有过经历,觉得自己的"智力"受到了无端质疑?
学生时期,考试成绩不理想时,是否曾被同学打趣“头脑不灵光”?进入职场后,工作表现未达预期,是否被上司冠以“思维迟钝”的标签?甚至在休闲时刻,玩个游戏,也可能因为技术不佳被队友调侃?
在2011年的某个地方,出现了一块警示牌,上面写着“者请勿阅读以下内容”。
关键的是,"智力"的打击不仅限于口头攻击,更可能体现在具体的分数上。自第一套智力测试问世以来,科学家们一直在寻找更科学的方法来评估人的智力。
好消息是,科学家们似乎找到了比传统智力测试更佳的评估方法...
人的"智力"重要吗?
答案是肯定的。因为智力分值背后所代表的不仅仅是数字,更重要的是它所反映的潜在学习能力、理解能力以及解决客观问题和应对挑战的能力。
那么,如何快速判断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呢?20世纪初,法国心理学家比奈开始思考并初步设计了一套智力测量表。
法国心理学家A·比奈的杰出贡献在于,他首次为人们设定了平均智商为100的基准线。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认识到智力并非一成不变。于是,比奈与一位名叫西蒙的医生合作,于1905年编制了世界上第一套智力测验量表——"比奈-西蒙量表"。
这套量表最初包含30道题目,按照难易程度排列。随着不断的修订,1908年的版本题目数量增加到54道。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删除了需要特殊训练才能完成的题目,并将年龄纳入考量范围。这就是广为人知的“1911年量表”。
智力测试的量表不止于此。心理学家大卫·韦克斯勒也开发了广泛应用的“韦氏量表”。
无论是早期的"比奈-西蒙量表"还是后来的"韦氏量表",虽然为智力评估提供了工具,但都受到了关于题目内容偏重的质疑,尤其是对理科内容的侧重。
那么,有没有其他方法可以更全面地评估人的智力呢?一项新的研究似乎给出了答案:通过观察眼睛,或许可以判断一个人的智商。
这项研究的关键在于瞳孔与脑干的联系。科学家发现,人眼瞳孔的大小与脑干上的蓝斑核团有着密切的关系。蓝斑不仅与其他大脑有连接,还会释放一种激素,影响感知、注意力、学习和记忆能力。
换句话说,一个人的专注力、学习效率在很大程度上与蓝斑的功能强弱有关,而这可以通过观察瞳孔的大小来推测。
起初,调查局利用瞳孔扩张程度来判断审讯过程中是否撒谎。随后,佐治亚理工学院的研究证明了瞳孔扩张程度与智商之间的关联性。
他们通过对数百名志愿者的研究发现在一定范围内瞳孔大小与认知能力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这为评估人的智力提供了新的视角。
这一研究目前仍停留在实验室阶段。对我们来说,不被所谓的“智力”标签所定义,是打破“智力焦虑”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