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小孩说话早有的晚
大家好,我是禾禾妈。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孩子学说话的话题。
孩子们学说话,其实是有一定的规律的。通常,孩子到了三四个月的时候,就会开始咿呀学语,和大人们互动时,会发出笑声。随着语言的发育,大约到了一岁左右,他们就能模仿大人说出一些简单的音节,并有意识地喊“baba/mama”。
但值得注意的是,以上情况只是大多数孩子的语言发育情况,并非所有孩子都遵循这一规律。现实中有一些特殊的孩子,他们有的“开口早”,可能在十个月左右就会喊爸爸妈妈;有的则“说话晚”,甚至快两岁还不能有意识地发音。
对于“开口早”的孩子,家长们自然不会过于担心。但“说话晚”的孩子的父母,往往会内心焦虑,担心孩子的语言发育甚至智力有问题。例如,我之前的一个同事小李,她的孩子一岁三四个月还不会说话,那段时间她非常焦虑,甚至带孩子去医院做了脑CT检查。
孩子为什么开口说话会有早有晚呢?我查阅了大量资料,结合专家意见,发现以下两点原因:
语言输入是孩子学习语言的基础,互动也是语言发展的催化剂。父母与孩子的互动、交流、讲故事、读绘本的频率和质量,直接影响孩子的语言发展速度。如果父母经常与孩子进行这些活动,孩子接受的语言刺激足够多,质量也足够好,那么孩子就有可能更早地开口说话。
脑科学研究发现,孩子的语言发育与大脑中的听觉中枢、威尔尼克区、布洛卡区和视觉中枢有关。这些区域相互连接,共同支持语言的产生和理解。每个孩子的基因和大脑结构不同,这些区域的发育也有各自的节奏。
那么,早开口说话的孩子是否意味着他们的智商更高呢?调查和研究后发现,事情并非如此简单。开口早的孩子,他们的大脑语言中枢,特别是布罗卡区和韦尼克区,发育得较早,但这并不代表他们的智商就一定更高。孩子的智商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包括多个方面的能力,所以不能因为孩子开口说话的早晚来判断孩子的智商水平。
历史上,爱因斯坦小的时候开口说话也非常晚,2岁多时才会说一些简单的单词。其实脑科学家早就发现,说话晚的孩子可能在空间想象力、观察力、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上有独特的优势。比如爱因斯坦就以图像为主的思考方式,能够通过想象来进行著名的思想实验。
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无论我们的孩子“开口早”还是“说话晚”,我们都应该以平和的心态看待他们成长的过程,给予他们足够的支持和鼓励。您家孩子是什么时候开始学会说话的呢?您认为孩子的“智商高低”与“开口说话的早晚”有关联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