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都不愿意捐
当浏览短视频时,偶然看到关于“捐献干细胞救助陌生人”的新闻,我不由自主地停下了手指的滑动,深入阅读了评论区。其中一条留言令人:“捐献干细胞会不会导致身体残废?谁捐谁傻!”这样的言论引起了我的关注。
尽管我们已经迈入了2025年,仍然有人对捐献干细胞存在误解,将其与截瘫相提并论。为此,我查阅了库的相关数据,发现全国登记捐献者虽然仅有300多万,但每年新增的白血病患者却高达5万。这个巨大的缺口,让人深感担忧。
关于捐献过程中的痛苦和恐怖画面,大多数还停留在过去的认知。实际上,现在的捐献者大多采用外周血采集法,就像日常献血一样轻松。只需提前五天注射动员剂,让中的干细胞进入血液,然后就像献血一样躺着玩手机,机器会自动分离干细胞。以一位深圳的快递小哥为例,他在捐献全程中只请了三天假。
关于捐献会对身体造成重大损害的谣言,北京某三甲医院的数据给出了最有力的反驳。数据显示,98.7%的捐献者在一周内血常规恢复正常,半年后身体指标甚至比捐献前更好。相比之下,那些不良生活习惯的人们,可能更需要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
关于捐献流程,绝们想象的那样随意。从初步筛选到最终捐献,过程严格,甚至堪比政审。捐献期间的所有费用,包括误工费、交通费、住宿费等都由相关机构承担。某些城市还为捐献者提供终身免费医保的待遇。
一位幼儿园的小林老师在完成捐献后分享了自己的经历:“当针头扎进胳膊的那一刻,我想起了病房里那个7岁的小姑娘。”她表示,虽然捐献过程中有些酸胀感,但看到小女孩恢复健康的笑容,那一刻的感觉变得无比神圣。
非亲缘造血干细胞的配型成功率极低,只有十万分之一,比中还难。更令人遗憾的是,每100个配型成功的案例中,平均有23人因为各种原因选择放弃捐献。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每年有数千个家庭因为找不到合适的配型而眼睁睁看着孩子生命垂危。
医学技术在不断进步,现在的动员剂纯度比过去提高了许多倍,副作用发生率也大大降低。广州生物研究所的最新研发成果——磁珠捕获技术,更是将采集时间缩短至2小时以内。全国各定点采集医院也都配备了先进的设施,如VR放松舱等,确保捐献者在轻松的环境中完成捐献。
至于人们担忧的“捐献后遗症”,上海瑞金医院的追踪研究显示,长期捐献后出现的健康问题实际上非常罕见。对于那些所谓的“后遗症”,真正因捐献导致的健康问题案例几乎为零。
看到这些真实的案例和数据,我重新审视了自己抽屉里尘封五年的捐献同意书。回想起当年接到红十字会电话时我以各种理由回避的态度感到愧疚。现在看着手机里那个完成捐献的电子勋章,我意识到有些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比如善良和爱心,其实一直就藏在我们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