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鱼的眼睛不怕水


过去一周,费曼为了迎接期末考,每天都在努力做题。每完成一张卷子,我都会让他躺在,闭上眼睛,敷上热毛巾,以缓解他的疲劳。

今日又如往常一样,费曼躺在有感而发:“妈妈,听说长江未来十年都不能打渔了,鱼会一直呆在水里。它们不闭眼,那它们的眼睛不会感到疲劳吗?”我心中感叹孩子的想象力丰富,却没有过多解释。

我回应他:“鱼的眼睛有一层特殊的防水膜,所以它们不会感到疲劳。”费曼继续追问:“这层膜是鱼天生就有的吗?”我思索片刻回答:“鱼生活在水中,为了适应环境,我猜想这个膜应该是自带的,但具体原因我并不确定。”

费曼突发奇想:“妈妈,我们是不是可以从鱼的防水膜得到启示呢?有没有商品模仿这个原理,为人眼提供防水功能?”我告诉他:“我们游泳时戴的泳镜,不就是一种人眼的防水设备吗?”他接着说道:“泳镜不太舒适,而且有时容易进水。鱼的防水膜肯定有更巧妙的设计。”

听到这里,我告诉他:“我会去查查资料,看看是否有人眼防水膜的研究。”他又问:“妈妈,鱼有鼻子吗?如果有的话,它们不会呛水吗?”我迅速查阅了百科资料,回答道:“鱼确实有鼻子,而且它们的鼻子有四个鼻孔。水会从前两个鼻孔流入,然后从后两个鼻孔流出,所以不会呛水。”

费曼陷入沉思:“通过学习鱼的眼睛防水膜和它们的鼻子结构,人类可以有什么新的发明或发现呢?”我鼓励他:“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你可以深入思考一下。寒假的时候,可以查阅大百科寻找答案。”

在与费曼的每次交流中,我都尽量忍住自己提问的冲动。不是因为他即将迎来期末考而压制我的好奇心,而是我不想用自己的思维框架去限制他的想象力。我们都知道,好奇心是科学进步的源泉。牛顿、特斯拉和爱迪生的好奇心带领他们发现了新的世界。而对于我们来说,所有伟大的发明都是建立在扎实的知识储备和实践基础之上的。

当费曼展开他的奇思妙想时,我会这样做:

1. 用他能理解的语言解答他的问题。如果问题在他能力范围之内,我会引导他自己寻找答案。

2. 如果这个问题连百科和搜索引擎都无法解答,我会留下悬念,让他自己探索。

3. 为他创造满足好奇心的环境。比如去海洋馆观赏各种鱼类,激发他对自然的探索欲望。

4. 保持一颗“好奇宝宝”的心态,和他一起重新思考。即使给出了答案,他也会提出新的问题。这时,如果家长能和他一样保持好奇心,他会备受鼓舞。反之,如果家长表现得冷淡甚至扫兴,他的好奇心可能会逐渐消失。

在“费曼很好奇”的世界里,一个充满国学、围棋和独特学习法熏陶下的好奇宝宝正茁壮成长。他的每一个问题都充满无限可能,引领我们一同踏上探索未知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