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身体一直冒冷汗


42岁的刘大哥,总是汗流浃背,仿佛刚从水中走出。夏季离开空调房几分钟,汗水就如瀑布般顺着脸颊、脖颈流下,衣物瞬间湿透。长期下来,他感到疲惫不堪,总认为自己是体虚,需要大量补充营养。

为此,他购买了大量的人参、鹿茸,如吃糖般每天吞服。一段时间后,他的出汗情况并未缓解,反而出现了口干口苦、眼睛酸胀等症状,整个人仿佛被一团燥热包裹,极度不适。意识到情况不对劲后,他迅速前往中医门诊寻求帮助。

经过医生的详细问诊,刘大哥得知他并非体虚,而是问题导致的。医生为他开具了几副调理物,一段时间后,奇迹出现了——他的出汗情况减少了,眼睛明亮了,睡眠质量提高,整个人精神焕发。不再承受汗臭困扰的他,心中无比欣喜。

说到出汗问题,夏天里,汗味在大街小巷、地铁里四处弥漫。有人将出汗视为身体排毒的过程,也有人认为这是体虚的表现。那么,出汗到底是否正常呢?

广州中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治未病科陈瑞芳指出,健康人在运动或高温环境下出汗是生理反应,类似于空调在高温下的自动制冷功能。如果在不太热、没什么活动量的情况下也大汗淋漓,那可能是病理性出汗,需要引起注意。

中医将非正常出汗称为汗病,比作身体阴阳失调的“警报器”,与腠理不固、营卫失和有关。河南中医大学一附院脑病二区主治医师刘会军也提到,出汗的时间、量、部位、颜色和伴随症状都能反映身体的阴阳盛衰。常见的出汗类型有:

自汗:在不热、没活动的情况下就出汗,像刘大哥那样,多是肺气虚弱、卫阳不固所致,伴有乏力、畏寒、疲累等症状。甲状腺机能、儿童佝偻病患者也常见此症状,仿佛身体的“防护罩”出现漏洞,津液不受控制地外泄。

盗汗:夜间睡着后出汗,湿透如被水浇过,但醒来后汗止。这多与阴虚有关,伴有失眠、口咽干燥等不适,常见于肺结核浸润期患者,仿佛身体在夜间“偷偷”消耗。

除此之外,还有战汗、绝汗、头汗以及半身汗等类型。从西医角度看,人是个恒温动物,出汗是身体为了调节体温而打开的“散热器”。虽然有人认为出汗代表新陈代谢快、身体在排毒,但这种说法并无科学依据。

出汗量在某些情况下确实能作为疾病的判断标准。如果出现不热却大汗、没活动就汗流浃背等情况,可能是病理性出汗,需要警惕甲状腺疾病、糖尿病、更年期综合征、心和肺结核等疾病的可能。

在大量出汗后,及时补充水分、收汗后再洗澡、注意避开冷风以及吃对食物是保护健康的关键。要注意避开冷风并适当食用含钾和B族维生素丰富的食物为身体补充“能量燃料”。出汗是每个人身上都有的正常生理现象,但异常出汗可能暗藏健康隐患。我们必须多加留意并及时就医别让身体的“警报器”持续响个不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