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闽普为地瓜腔


不论我们是否愿意面对,年轻一代对于闽南语的掌握程度逐渐下降的现象已经浮出水面。我们见证了一个的出现,他们只能听懂却不会讲闽南语,甚至对于一些年轻一代连听都感到吃力。人们的反应却显得相对淡然,或许是出于无感,或许是觉得时代变迁,顺其自然,无需刻意作为。

回顾近期的变化,其实不只是闽南语,全国各地的方言大多面临着类似的困境。曾经一度的粤语,如今也传出了需要保护和传承的声音。多年前,在泉州,当一家媒体在其小众网站上发布一个视频,内容中的交流使用的是带有浓厚本土口音的普通话时,我对此产生了疑惑。为何不用闽南语进行对话,再配上字幕呢?得到的回应是,使用普通话能让泉州更快地发展成大都市。广东在播出电视剧时选择了重新配音粤语,并未影响其成为的经济增长极之一,为何在泉州却认为不使用闽南语才能推动地方的发展呢?这个疑问在我心中盘旋,但并未找到答案。

诚然,的发展需要一种通用语言来促进各地之间的交流和协调,秦始皇的统一文字和语言无疑为的历史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现今的已非秦时一统的世界,普通话的推广一直在进行,并没有当年推广“几同”时的难度和问题。方言的传承与普通话的推广并非对立面。相关规定明确指出,普通话是国内各地的统一交流工具,推广普通话的初衷并非要人为消灭方言,而是为了消除方言隔阂,有利于社会交际,与使用传承方言并不矛盾。在执行过程中,为了完成推普任务而采取的一刀切做法,确实让方言的传承陷入了困境。

除了地方上的“一刀切”做法外,还有许多潜在的因素让方言陷入困境。全国很多地方缺乏讲方言及推广本土文化的电视台等媒介,即使有也仅停留在次要地位。年轻一代大多是在普通话的熏陶下成长,很难意识到方言的重要性。学校中的规定使得学生在校期间必须讲普通话,这也让年轻一代从小习惯普通话的语言思维和语法。家中同样缺乏方言环境,因为福建没有足够影响力的大城市以及闽南文化的地位缺失。这些潜移默化的因素导致方言逐渐被边缘化。

不可忽视的是,闽南语正在遭受普通话的侵蚀。不同于以往的语言融合与吸收,现在的侵蚀更像是体系化的替代。许多词汇正在迅速消失,这种消失对语言造成了性的影响。侵蚀和消失导致人们使用闽南语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性大幅降低,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讲得不好就不愿讲,不愿讲就更讲不好。

在此不得不提及的是,虽然人文历史一直在演变,但我们需要去保护和传承那些正在消逝的方言。方言是文化的载体之一,消失一种方言意味着失去了语言所承载的历史信息。我们不能眼睁睁地看着灿烂的文明因失去方言而黯淡下去。保护和传承方言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