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孩子画东西不像
孩子们绘画的奇幻旅程——为何不再热衷?探寻背后的秘密与误区
当我还是一个年幼的小女孩时,曾经爱不释手地涂鸦在纸张上,想象着自己成为小小的艺术家。随着年龄的增长,这样的热情似乎逐渐消失。或许这并不是个例,许多家长都有这样的困惑——孩子小时候如此热爱绘画,为何长大后反而失去兴趣了呢?或许让我们深入了解孩子绘画背后的真正意义。
有一次,一个学龄前的孩子不愿意去绘画班了,妈妈困惑不解。她告诉我,孩子曾经对绘画充满热情,但自从参加了绘画班后,反而对画笔产生了抵触情绪。一次偶然的机会,妈妈听到老师批评孩子的作品不像“真实”的事物。这是否是问题的根源呢?
关于孩子绘画,家长们最应纠正的一大误区是——评价孩子的画不能仅以“像不像”为标准。太多父母无意中这个错误。他们可能批评孩子画得乱七八糟,或者试图让孩子模仿简笔画。过早让孩子学习素描,或是直接手把手教孩子如何画得像,都可能扼杀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孩子的绘画行为实际上是心智成长的一种表现方式。孩子们经历了从涂鸦到画简单图案的自然过程,比如蝌蚪人、圆圈人物等。这些画作反映了他们的观察、认知和情感发展。我们不能简单以成年人的审美标准来评判孩子的作品。幼儿的绘画更多的是关于想象力、感知和身体协调性的一种体现,而非仅仅是模仿真实事物的能力。
绘画还涉及到大脑和身体感官的协调成长。从简单的涂鸦到精细的绘画动作,都需要手部的精细动作和大肌肉的协同工作。这一过程对孩子的脑部、手部和肢体的发育都有益处。心理学家Claire Golomb甚至认为,绘画是孩子的一种特殊语言,具有内在的逻辑和表现形式。
那么,如果父母以“像不像”为标准来评价孩子的画作会有什么后果呢?除了影响孩子的心智成长,更重要的是会扼杀他们的想象力。想象一下,如果一个孩子在创作过程中总是受到批评和否定,他们的自信心和创造力可能会受到打击,最终可能导致他们对绘画失去兴趣。而毕加索之所以推崇儿童的画风,正是因为他们拥有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
那么,面对孩子的“四不像”画风,父母应该如何应对呢?应该用赞赏的目光看待孩子的画,鼓励孩子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不要过早让孩子学习素描等写实技巧,以免限制他们的创造力。父母的任务是提供绘画工具,让孩子自由发挥,并在旁边欣赏和支持他们。
孩子们的绘画是他们心智成长的反映,是珍贵的智慧花朵。父母应该珍视他们的每一次创作,用欣赏和支持的态度对待孩子的绘画行为。让我们共同珍爱孩子们的“四不像”画风吧!让我们一同在绘画的世界里寻找快乐与创意!共同开启这场心智之旅的冒险探索!这不仅仅是纸张上的墨迹那么简单——它是成长的见证、思维的火花和未来的无限可能!让我们一同见证孩子们在绘画中绽放的智慧花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