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姐姐要照顾弟弟


电影《我的姐姐》在清明假期档火热上映,之前网上已有关于其原型的热议。可以看出这是一场精心策划的炒作,先让人们了解,再激发期待,最后引感共鸣。

虽然我没有观看这部电影,但可以预见的是,电影在呈现原型故事时会有所保留。电影的故事以温情为主,结局留给观众无限遐想。

现实中的原型故事更为复杂和残酷。有人发现原帖发表于2013年的天涯论坛,讲述的是姐姐卖掉房产去一线城市生活,将两岁的弟弟送到偏远农村的故事。

流传于网络的帖子和电影都是经过改编加工的,电影版更加人性化,也更具讨论性。但这里我们不讨论改编的版本,只关注真实的故事。为什么上了大学的姐姐不愿意抚养两岁的弟弟呢?

最近另一则新闻引人深思,杭州一名20岁的女孩因压力过择跳河轻生。她独自抚养三个弟妹,而这一切源于父母在她年少时的离异。这个女孩来自云南,尽管面临巨大的压力,她仍选择留在家人身边。而同样的情况,另一个21岁的姐姐,拥有两套房产却选择将弟弟送到陌生地方,彻底断绝关系。

从这两位姐姐的不同选择中,我们可以反思我们的教育。

一、优质教育的“远见卓识”:

“我的姐姐”明白,如果将自己和幼弟的生活绑定,她的未来、学业甚至婚姻都可能受到影响。她生长在独生子女家庭,家人一切以她为中心。她懂得努力、进取,但未必懂得牺牲和奉献。

在多子女家庭中,老大往往承担起照顾弟妹的责任。在老一辈的观念里,“长姐如母”,“长子如父”。为了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她们长大后往往会帮助父母照顾弟妹。比如我们村里的一家,五个姐姐一个弟弟,大姐为了弟妹的学业牺牲了自己的读书机会。如果每个姐姐都只考虑自己,不顾弟妹,她们绝不会有现在的成就。

二、个人价值观的影响:

那位云南姑娘愿意照顾弟妹,并非因为深厚的感情,而是家庭教育和责任感使然。她生活在一个四个孩子的农村家庭,父母教育她要照顾弟妹。对于她来说,家人是她的归属和根。

“我的姐姐”这类人,受过高等教育,见过世面,有更多生活选择权。她知道如何保护自己的利益,不被亲情道德所束缚。这难道不是现代父母所期望的教育成果吗?但她抛弃弟弟的行为与底层姐姐照顾弟妹的行为形成了鲜明对比,引人深思。

教育的目的是让人生活得更好,让人更明智。文明的进步在某种程度上是“自我”的释放。对于生活在底层的人来说,他们往往从家人和他人身上寻找自己的价值。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人越穷越愿意多生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