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长江黄河的水是向东流的


长江,这条古老而雄浑的河流,见证了华夏大地的历史变迁。它源远流长,流域广袤,占据陆地总面积的五分之一。自古以来,长江便是华夏儿女赖以生存的重要灌溉水源,承载了数千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岁月长河中,又有多少人知晓长江滔滔江水之下所隐藏的秘密呢?

长历史可追溯至远古时期。早在距今二亿年前的三叠纪,长江流域的大部分地区还是古地中海的一部分,其中包括西藏、青海部分区域以及云南西部等地。到了距今一亿八千万年前的三叠纪末期,印支造山运动使得世界众多知名山脉形成,如的昆仑山、横断山脉和秦岭等。同样是在板块运动的推动下,原本被海洋淹没的长江中游南半部逐渐升起成为陆地,云贵高原也随之崛起。横断山脉、秦岭和云贵高原之间,形成了断陷盆地和槽状凹地,湖泊如云梦泽、滇湖等相互串联,使得古长江水自东向西流动,最终注入地中海。那时长流向,与现今截然不同。

现代长形成则要归功于距今一亿四千万年前的燕山运动。这次运动创造了长发源地——唐古拉山脉,同时抬高了青藏高原的海拔。随着地势的变化,长江中下游的大别山、川鄂间的巫山等山脉逐渐,四川盆地则向下凹陷。到了白垩纪,四川盆地开始上升,云梦、洞庭盆地则继续下沉。

约在3000至4000万年前,喜马拉雅山运动使得青藏高原的海拔再度上升,古地中海也彻底消失。高山因此运动而再次升高。而后在距今300万年前,喜马拉雅山的海拔再次攀升,地势作用下,原本向西流的古长江改道向东流去,形成了现今我们所见的壮阔长江。

长江与黄河同被称为的母亲河。然而不同于黄河的频繁断流,长水患主要表现为洪水泛滥。在过去的两千多年里,从秦汉时期到清朝末期,长江发生了两百多次不同程度的。例如1788年,长江上中下游地区遭受严重,宜昌的洪峰流量巨大,洪水冲入荆州城内,水深达五六米,造成大量死伤。还有1870年,北碚的洪峰流量也极为惊人,洪水灾害范围扩大至四川盆地及长江中游的平原湖区,给湖北湖南的五十多个州县带来了严重的损失。

长江多发水灾的主要原因在于其河道曲折且水流速度较慢,导致泥沙淤积过多。每当汛期来临,就容易发生溃堤和河水泛滥的情况。长江流域中游地区水源丰富且人口众多而湖泊相对较少、蓄水能力差,因此在雨季便容易成为水灾的发源地。为了治理长江水患人们进行了持续的努力。工程便是为了改变南涝北旱的状况而实施的重要水利工程。它借助中、东、西调水线路将的四大江河联系在一起实现了水资源的合理配置格局。近年来得益于这一工程长洪涝问题得到了缓解长江三角洲地区也因此成为了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区域之一。然而对长治理并未停止2020年12月的《国长江保》旨在保护修复长江水域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确保母亲河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