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助心得体会500字
导读
近期,众多高等学府如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苏州大学等已启动了2022年自然科学申报的筹备工作。这一举动预示着,科研人员即将进入一年一度的申请书撰写阶段。经过多年的研究积累,南京理工大学副教授谢云云在2021年成功获得了面上项目的资助。在此,谢云云将与大家分享她在申请过程中的九点经验与体会。
我的成长之路
在漫长的科研生涯中,我终于迎来了人生中的第一个面上项目。回首过去,我想与大家分享一些经验和心得。关于申请书的写作,虽然已有专家给出了专业意见,但我想从更宏观的角度来谈谈我的经验。
经验一:深厚的研究方向积累
对于想要写出一个优秀的申请书,首先需要在这个方向上有深厚的积累。以我个人的经验为例,对于我所从事的学科,申请面上项目时,至少需要在该方向上发表过5至10篇论文,其中SCI论文不少于5篇。这样才能确保申请人对该方向的研究情况有深入的了解。我为了转换研究方向并最终成功申请面上项目,花费了五年的时间进行积累。
经验二:科学问题的提炼源于工程实践
我校电光学院的柏院长曾强调,好的问题源自于工程实践中提炼的科学问题。自然非常重视科学问题的提炼。我刚开始写时,并不清楚什么是科学问题,但经过几年的摸索,我发现在解决某个工程问题的过程中所提炼出的一般性、原理性的问题就是科学问题。这样做不仅能解决工程问题,还能实现横向与纵向科研的协调发展。
经验三:写作技巧需要持续训练
我常常看到有人抱怨,论文发表了很多却始终得不到自然的资助。这其实是因为自然的写作方法与论文写作有很大的不同。自然的申请书需要深入分析问题,找到问题的本质。建议大家找一些优秀的申请书作为参考,学习其写作方法。即使申请了青年后也不能放松写作技巧的训练,应持续撰写申请书以保持写作方法的熟练度。
其他经验
除了以上三点经验外,还有几点值得注意的地方:
经验四:前瞻性地积累研究基础和工作条件
自然申请书的第二大部分是关于研究基础和工作条件的描述。这表明了其在申请中的重要性。老师们在研究中应提前考虑并积累这方面的内容。无论是利用学校资源还是其他单位的资源进行实验,都需要提前进行一些初步实验来支撑项目的申请。
经验五:重视评审专家的意见
在申请被评审后,我们应冷静思考并重视专家的意见。大部分评审专家都是负责的态度进行评审的,尤其是那些给出非常具体细致批评意见的专家更是难得的财富。我们应该认真阅读专家的意见并在下次撰写时尽量规避掉这些问题以提高本子的质量。
经验六:研究方向的持续性
在一次申请不成功后尽量不要轻易切换研究方向而是继续在原有的方向上进行深入研究或寻找新的科学问题这样能保持研究方向和研究基础上的优势。
经验七:学术交流的重要性
学术交流的目的是了解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而非仅仅是为了认识人和混圈子。因此我们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对学术的钻研上而不是耗费大量精力在社交上。
经验八:横向课题与纵向课题的协调
年轻教师在刚工作时可能会接一些企业横向课题但这些课题应与自己的纵向课题研究方向一致这样才能使横向课题对纵向课题的申请起到支撑作用。
经验九:规划博士论文的研究方向
我们应每三年制定一个研究规划并确保未来三年的研究课题和研究成果能够形成一篇博士论文这样不仅有助于年轻教师的成长还能有效促进自然的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