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成语故事四个字
先贤孟子的异乡路
在公元前319年的一日,孟子远离了他的故乡大梁,再度踏上前往齐国的旅途。相较于首次探访齐国时的门庭冷落,孟子的此次重返已然风采更胜。历经了十数年风尘游历的孟子,游历了齐、宋、薛、鲁、滕、魏等国,不仅在行走中积累经验,也在和各方贤达的交流中增长了见识。他的队伍浩浩荡荡,随从众多,名气之大可谓空前。
尽管孟子已声名远扬,他在齐国的地位依旧是客卿。齐宣王并不常召见他,仅在有事时才召其入宫。即便召见,也并非真心欲听其建议。齐国当时奉行的是强化军事、使更加强大的,与孟子的主张相去甚远。孟子的理念强调仁义,与齐宣王的思路并不合拍,因此孟子对齐宣王的召见也并不热衷。
这一段故事在《孟子·公孙丑下》中有着详尽的记载:一日,孟子准备朝见齐宣王,但齐宣王却先派人来说:“我本应亲自去探望你,但患了风寒,不能受风。如果你愿意上朝,我也将临朝办公。不知能否得见?”孟子面对这样的召见,却以身体不适为由婉拒了。然而次日,他却出现在了东郭大夫家的葬礼上。
公孙丑对此感到疑惑,问孟子:“昨日您以病拒见齐王,今日却去吊丧,是否欠妥?”孟子回答说:“昨日确有病在身,今日已愈,为何不能去吊丧?”正巧齐宣王的使者再次前来探病并带来了医生。孟子的弟弟孟仲子机敏地回应了使者的问题:“我家兄长昨天已应齐王之命休养,今天刚能略行上朝之事。只是……我也不敢确定他是否能顺利抵达。”孟仲子派了多人到路上迎接孟子并劝他上朝。最后无奈之下,孟子只好投宿于友人景丑家中。
这一段故事展现了孟子的独特君臣观。他主张君仁臣义,各尽其道。臣子对君主的尊重是以君主以仁待臣为前提的。在后续的对话中,孟子强调了臣子对君主恭敬的实际内涵。虽然孟子故意不服召见的行为在一般人看来似乎有些过分,甚至被认为是对君主的不尊重。但这也恰恰体现了读书人的人格尊严和处世原则——即使在君主面前,也应坚持自己的道德和仁义准则。这展现了孟子对不卑不亢的气度与大丈夫气概,也折当时他颇为自负的心境。
在战国时期,“士”如孟子者地位尊崇。若君主对其稍有不满或轻视,“士”可轻易离去并投奔其他君主或诸侯国。因此齐宣王虽知孟子拒绝其召见,但也并未真正对其加以惩罚或治。这种氛围的背后是战国时期对于贤能之士的尊重与追捧,是天下竞相争夺人才的一种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