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羔吃奶双膝跪,乌鸦报恩十八天
插图 城
农历七月十五是的中元节,也被大家俗称“鬼节”。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我国北方一些地区有着独特的送面羊习俗。
面羊是一种特别的食品,主要用白面(粉)为原料,经过发酵、施碱后,被精心塑造成各种动物的形状,再放入蒸笼中蒸熟,最后染上五颜六色。由于大多数的面羊造型类似羊,因此人们给这种食品命名为面羊。
据《大同府志》记载,乾隆时期的人们在七月十五这一天会蒸制面人献给小孩子。而在《平定州志》中,也提到了中元节时祭祀祖先的仪式,其中包括陈设瓜果和蒸制面羊的习俗。古代人们把羊视为吉祥的象征,这在《说文解字》和甲骨文《卜辞》中都有所体现。在农历七月十五这一天,民间有送面羊的习俗,寓意“大吉羊”,寄寓了人们对好运的期盼。
面羊的制作历史悠久,源于古代的秋祭仪式。《礼记·王制》详细描述了四季的祭祀活动,七月初秋时,正值粮谷新熟,人们会祭天告祖,这时制作的面羊既是祭品也是食品。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习俗逐渐演变成了民间的风俗习惯,尤其在多神崇拜的北方民间,这一天更是礼仪隆重。家家户户都会制作面羊,祭祖后分食,还会馈赠亲友。
送面羊给亲友时,主要以外甥为对象。《广平府志》记载,人们在七月十五这天会蒸制面羊馈赠给外孙,寓意羊羔跪乳,教导孩子们孝顺的道理。这一风俗与沉香劈山救母的传说有关。沉香的母亲三圣母与书生刘向结为夫妻,因违规被压在华山之下。沉香长大后奋力救母,他的舅舅二郎神为两家关系,每年七月十五都会给沉香送活羊。后来这种送活羊的习俗逐渐演变成了送面羊。
另外还有一个版本的故事说,“面羊馈亲,主送外甥”的习俗源自“鸦反哺,羊跪乳”的民间故事。二小看到羊羔和小乌鸦的反哺行为后,深感孝顺的重要性。他的舅舅送他一只羊作为提醒他孝亲报恩的象征。这个习俗也逐渐在民间流传开来,并逐渐演变为送面羊的节日习俗。
在古代送面羊还有不同的寓意。送给小辈的面羊要捏成平形,希望他们不要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送给老辈的面羊则要捏形,寓意儿孙满堂、福寿双全;而送给平辈的面羊则是鱼形,寓意连年有余。如今在山西、河北等地的农村地区仍然保留着舅舅送外甥“羊”的古老风俗。这不仅仅是一种风俗习惯更是一种维系姻亲间深厚情感的表现是“人种源于姥姥家”这一永恒主题的传承与延续。
在农历七月十五这一天吃面羊不仅是饮食上的享受也是对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尊重在舌尖上的礼仪之美的同时也体现着亲情之间的温情和深深的感恩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