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偶戏的简介50字


石阡木偶戏概览:

木偶戏,古称“傀儡戏”、“傀儡子”,是由艺人用木偶表演故事的戏曲形式。在贵州省的石阡县,一种别具一格的民间傀儡戏曲——石阡木偶戏正在流传。这种艺术形式曾经盛行于整个石阡县及其周边地区,如湘、鄂、渝、黔等省的各中。

石阡木偶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魏之前的“刻木人像”的“傀儡”,是宋元时期杖头傀儡的遗存。据口头相传的资料,大约在两百年前,石阡木偶戏由湖南辰溪传入石阡。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它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那时拥有如太平班、兴隆班等众多班底。

石阡木偶戏拥有深厚的文化价值、独特的特色以及鲜明的地域特性。它是古代黔东地区杖头傀儡的珍贵遗存,为研究黔东地区各文化的交流提供了宝贵证据。它对高腔、评弹的传播学研究也具有深远的启发意义。石阡木偶戏在造型艺术和服饰文化方面都展现了丰富而独特的价值。

值得一提的是,2006年,石阡县向贵州省申报的木偶戏项目成功列入第一批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省级传承人:从“传统教学”到有教材辅助

在铜仁市石阡县中学内,学生们正在认真地向老师学习操控木偶。他们握着操控棒,细心地调整木偶的表情,使木偶点头、回首、弯腰、转身,表现得活灵活现。

学生专心投入地学习石阡木偶戏。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右手握着的这两根棒叫做‘牵子棍’。操作时要注意木偶的头是否摆正。”,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石阡木偶戏的省级代表性传承者,耐心地向学生们解释木偶戏的操作要点。在过去,石阡木偶戏主要依靠“口传心授”的方式进行传承,这增加了传承的难度。由于伴奏乐器、头饰、戏服等得不到及时整理和保护,剧目、唱腔和表演方式等也有失传的风险。

为解决这一问题,石阡县中学从2006年开始将石阡木偶戏引入校园作为特色教育课程。还特别整理了民间流传的剧目,编写了两套系统的木偶戏教材。这些教材不仅包括基本功和表演技巧,还融入了历史背景和文化解读等内容。

“每个木偶人物出场时都要朗诵一首诗,我们称之为‘讲纲’。学习石阡木偶戏最难的是赋予木偶精神和情感,让观众感受到就像看到真人表演一样。虽然有一定的曲牌,但石阡木偶戏的锣鼓演奏也是千变万化的,具有强烈的即兴性。”对记者说,为使学生更容易学习,他特地编制了教材。

“《石阡县志》中关于石阡木偶戏的记载仅300字左右。有了教材作为参考,学习过程就像舞蹈教学一样清晰有趣,哪个动作先做,哪个动作后做,都规范好了。”表示。

视频:微石阡提供

二审/审稿人姓名

三审/审稿人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