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风筝的制作过程


草长莺飞春日天,孩童欢笑踏青间。古时风筝飘空中,今春重温传统篇。

《村居》中的春天,自古便与风筝紧密相连。在这春意盎然的季节里,我们不再只是简单地赏花游玩,而是换一种方式来感受风筝的魅力。在这个特殊的时期,我们走近了费保龄先生,这位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扎燕风筝的代表性传承人。

费保龄先生,工艺美术大师,享誉业界。风筝在他手中不仅是娱乐健身的玩具,更是军事通讯和侦察的古老工具。他的风筝制作技艺高超,历史悠久,北宋的《清明上河图》和明朝的斗彩鸡缸杯上都有孩童放风筝的生动景象。

费保龄先生的风筝作品不仅在国内广受赞誉,也走出了国门,成为中外艺术家的交口称赞的艺术品。他的风筝有着独特的人格化、图案化特点,如肥燕、瘦燕、雏燕等不同类型,每个图案都代表着不同的含义,适合不同的场合和人们的民俗礼仪需求。

费保龄先生从小玩风筝,自己也制作风筝,他与名家的交往让人感受到艺术的真谛。虽然他被誉为大师,但他谦虚地认为自己只是个民间老艺人,他的创作是门手艺,是有规范的,只要勤学苦练是可以模仿出来的。而真正的艺术创作是人脑思维的创作,是最难模仿的。

在北京扎燕风筝被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后,费保龄先生非常关心这一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他虽然年事已高,但仍然忙碌于传播和传承这项文化。他待人谦和,语速慢、语调柔和,是个慈眉善目的老人家。他的“忙到老”正是人生有价值的最好体现。

费保龄先生的事迹让我们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天之道,利而无害;人之道,为而不争”的道理。他虽然是个普通的老头儿,但他的风筝却不一般。他的故事让我们更加珍惜和传承的传统文化。

在费保龄先生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他的风筝不仅仅是一件艺术品,更是文化的缩影。希望我们都能像费保龄先生一样,活到老、学到老、忙到老,为自己钟爱的事业出力尽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