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双金扼臂什么意思


在古代,香的文化是书一种雅致之事,其地位与琴棋书画相提并论。香品的焚烧过程,既复杂又讲究,不仅要品味其香韵,更要注重每一个细节。闻香,乃是这一过程中尤为关键的一环。

唐代诗人和凝在《山花子》中生动地描绘了闻香的过程。诗中描述的,于画屏前,坐在水纹席中,以金镯装饰手臂。她时而吹奏笙歌,时而细心品香,又时而举杯畅饮,更与爱人共度欢愉时光。这其中,闻香环节是如何进行的呢?实际上,这闻香之举,乃是测试炭火温度,以此来决定焚香后香味的纯净度。

古代的香并非如今所见之线香直接燃烧,而是制成香丸或香饼的形态。焚香时,需在香炉中隔火烤焙。

《新纂香谱》中详细记载了制香至成品的过程。香的制作需将炼蜜与末混合,制成如鸡豆大小的丸状。这些丸状物需密封保存于瓷器之中,待使用时再取出一粒置于香炉中。

据《香史》所述,焚香并非简单地将香丸放入香炉那么简单。它需要在一个幽静的密室中进行,炉子高度与人的膝盖相当。其上铺有银叶或云母等材质的隔火材料,这样可保证香品在受热时不会直接接触火焰,从而散发出低回而悠长的香味。

为了去除焚香时产生的烟气,香的燃烧需隔火慢热。这种方式可使香味纯净无烟燥气。具体操作时,需在香炉中先燃起炭火,待炭火化为滚烫的灰烬后,将炭墼埋入热灰之中。然后通过在热灰上戳,使炭墼在灰下能持续燃烧并接触氧气。接着在香炉上放置一个隔火工具,将香丸放在其上并使用炭墼进行烤焙。

隔火的材质亦讲究非凡,如瓷、云母、金钱、银叶、砂片等。李商隐的《焚香曲》中描述的“八蚕茧绵小分炷,兽焰微红隔云母”,即是指用云母作为隔火材料。

试香过程中需格外细心和经验丰富。由于炭火的热度没有固定标准,需要不断观察和用手试探。这一步骤便是试香的过程,需考量是否要增加香品或调整炭火温度来控制香气的挥发。女性因其的手指和强感知力常负责此项工作,“几度试香纤手暖”正是描述了女子在测试炭火温度时的情景。

也有文人亲自试香,如李渔认为试香是主人的责任。他强调:“这不是仆人该做的事,必须由主人亲自来做。”无论是女性的纤纤玉手还是主人的亲力亲为,其目的都是为了达到最佳的焚香效果——既不生烟又能散发出香的最好味道。

直至清代,文人们在焚香时仍注重直接烧为俗、隔火烤焙为雅的区别。如冒辟疆在《影梅庵忆语》中描述了他与董小宛彻夜品香的过程。他们所采用的焚香方法与唐代诗词中的描述颇为相似——用慢火隔着砂瓦烤焙香品,这样便能避免产生烟气,使香气清甜纯净。

“几度试香纤手暖”不仅是技术活,更是对香的热爱与尊重的体现。无论是文人还是普通百姓,都对这一传统文化保持着敬畏之心并传承至今。